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九 第一板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Word版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九 第一板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Word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九 第一板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Word版含答案

苏轼以淋漓巨笔,开豪放一派先河,成为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 同词体的解放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都不止是寻常的夸张,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流露。东坡词“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的印象,即在此。他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苏轼以其豪放杰出的创作,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殊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情,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学习时,可鉴赏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缘事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苏轼的思想性格与艺术风格。 2.《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表现了苏轼与亡妻间的真挚深厚、令人回肠荡气的情感。学习时,可鉴赏这首词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以及词作中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这是一首咏物词,贵在既描摹出物的形态,又别有寄托。明写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学习时,可鉴赏词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艺术技巧,还可结合对此作的相关评论,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4.《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描绘了一个萧索、冷落的环境,细腻地刻画了孤鸿的神情动态。这是一首有寄托的咏物词,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词作,仔细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鉴赏作者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和拟人手法。 第一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72 一、字音识记 1.一蓑()       2.料峭() 3.乙卯() 4.鬓如霜() 5.轩窗() 6.松冈() 二、词语释义 1.何妨吟啸且徐行: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2.谁怕:有何可怕 3.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早春微寒的样子 4.回首向来萧洒处 向来:刚才 萧洒:寒风冷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5.夜来幽梦忽还乡:梦境隐约 6.相顾无言:看 三、名句背诵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5.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对应学生用书P7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诗、文、词、赋、书、画,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在词史上有开创之绩,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拓宽了词的题材,爱情、离别、旅况、报国壮志、乡村生活、贬居生涯等皆能入词,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豪放词派。前期词大气磅礴、豪气奔腾,后期词空灵隽永、质朴清淡。今存词345首,有《东坡乐府》。 二、相关背景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那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三、内容提要 上片写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此词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四、写法借鉴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写眼前景,就是着笔于眼前所看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这两者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引导读者由此而想像到彼。本词直接描述的是作者在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