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3 捕蛇者说
23 捕蛇者说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2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及对比的写法。(难点)
3了解封建社会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三并交流展示且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因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留诗文600余篇无论是政论、杂文、史传还是山水游记都饱含深刻、充实的思想内容。有《柳河东全集》传世。
(2)时代背景:
唐宪宗元和年间赋敛极重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时期减少了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了三分之一使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或抒发某种情感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先议后叙、边议边叙核议”。
2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啮人() 御() 挛踠()(wǎn) 瘘()
募() 嗣() 数() 莅()
蹙() 殚() 顿踣() 相藉()
悍() 叫嚣() 隳突() 缶()
谨食之() 熙() 俟() 疠()
(2)通假字:
吾尝疑乎是(乎”同“于”。)
(3)多义词:
为
已
赋
疠
入
岁
甚
若
毒
食
(4)古今异义词: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汪然出涕曰(古义:泪水盈眶。今义:水深而广。)
以尽吾齿(古义:年龄。今义:牙齿。)
(5)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肉干。这里指把蛇晾干。)
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动词用作名词
殚其地之出(地里的收成。)
竭其庐之入(家里的存粮。)
名词作状语
岁赋其二(每年。)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
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来。)
3自由朗读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这篇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篇课文可分三部分。第1段为第1部分交代捕蛇的缘由。第2~4段通过与蒋氏的对话揭示赋敛之毒甚于捕蛇。第5段为第三部分点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全文是按“缘起——访查——询问——感想”的顺序来写的。
5本文中心句是哪句话?课文一共写了几件事?以哪件事为主?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本文共写了两件事即捕蛇之危险和赋敛之毒害以写后者为主。写赋敛之毒是通
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绘毒蛇之异?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主要从颜色、毒性、用途三个方面加以描绘。“异蛇”如此之毒但“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世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就是“赋敛之毒”。
7蒋氏一家遭遇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愿意放弃捕蛇的差事?
蒋氏一家三代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自己有几次也差点丧命。但即使如此也不愿丢了这件差事因为交赋税的不幸比捕蛇更厉害。
8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作者的两次“悲”又是为了什么?
蒋氏的第一次“戚”是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是
9.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捐杂税之害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表达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但作者将变革这一切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
10.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请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比的?有何作用?
一生存情况。是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独存”作对比;二生活状况。是以悍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表现作者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0课时 因式分解法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15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5课时 因式分解法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7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 (秋)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章末复习教案(新版)湘教版.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4 诗词五首.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写作 月光下的遐想.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5 给女儿的信.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doc
- (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doc
- (秋)九年级(语文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 给教科书编者或课文作者写一封信.doc
- (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设计.doc
- (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光的直线传播》重难点突破.doc
- (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难点突破.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