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带民富.docVIP

一心一带民富.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心一带民富

一心一意带民富   ?r村工作的好坏,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曾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德一村穷声在外,村民口挪肚攒也存不了几个钱,如今,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至每家每户,树为伞、草为毯,种植业、畜牧业等风生水起,用老百姓的话讲:“别村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咱这儿来!”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一个叫徐占利的人……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题记   村子没负债,群众生活舒心富足――30年前,这样一个看似美满的画面,却并不能表达村党支部书记徐占利的所思所愿。他的愿望是:德一村每家都过上自己想要的小日子,村集体经济有积累,村子整体开放搞活,年年都有令人欣喜的变化。   说这话时,这个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部的德一村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当地人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收入来源单一,即使遇到好年???,一年忙到头也见不到几个钱,所以压根儿没有人相信徐占利画的这张“大饼”。   都说“凡心所向,素履可往”。为了这个“德一梦”,徐占利开始了老百姓们“定义”的“穷折腾”――上项目、搞养殖、调结构……嘴皮子不知磨薄了多少层,鞋底子不知踏破了多少双。30年!他硬是将这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生拉硬拽”地“赶”上了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   30年过去了。55岁的徐占利看着村头的绿化林感慨:“岁月不饶人啊!”好在,他也没“饶”过岁月。   30年前:颠覆观念去赚钱   在德一村村委会的墙面上,有这样几行醒目的大字:如果您有智慧,请您使出来;如果您没有智慧,那请您流汗;如果您不会流汗,那请您离开。把丑话说在前面也是一种远见。徐占利就是按照这个要求,率领村班子用智慧和汗水开始了对德一村的改造。   改造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德一村共有村民2345人。20世纪80年代末,农家院添砖扣瓦的活儿都是各家各户互相帮衬着干,活儿干完了,主人招待一顿饭权作答谢,从没人谈劳务费用。   可是徐占利把这个传统给打破了。那时候,国家刚开始鼓励劳务输出,徐占利开了窍儿――干活儿收钱,有偿服务,人家的劳动力能走向国际市场,咱们也可以走出家门、走出村。   当时,身为村干部的徐占利给村民们开了个会――以后干活,不搭人情不吃饭,用钱来结算。这一颠覆性的观念让百姓们一时觉得“不近人情”“抹不开面儿”,可时间长了,人们从中尝到了甜头―― 一方省却了欠人情的负担,另一方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徐占利的法子还真行!”大伙儿乐了。   从那以后,“德一人叫活儿就干”在镇里乃至县里都出了名。有零活儿需要人,找德一;有荒地要开垦,找德一;就连周边各村淘厕所的都是德一人。“甭管别人怎么看,靠自己劳动赚钱不?`碜,”徐占利时常鼓励村民,“咱们没文化,干劳力再挑活儿,日子还有啥盼头?”   渐渐地,有活儿大家上,劳务输出在德一村形成了产业链,不少省外项目都来此招工,一大批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有的家庭甚至年收入高达百万元。   25年前:自建水泥厂,打通致富路   劳务输出的成功让徐占利在村民心中的威望树立了起来。1992年选举村干部,徐占利以90%的高得票率当选为村主任。面对百姓们的信任,徐占利激动地承诺,“将竭尽所能,尽快彻底改变村街路面、桥梁,改善办学条件,解决贫困户和五保户的难题”。   然而,早在徐占利上任前,村里已负债达30多万元,上任后,村里仅急需修建的桥梁就达30多座。钱从何而来?徐占利走访市场后发现,修桥的成本主要集中在涵管上,30余座桥需要470多根涵管。“干脆,我们自己做!”经多方筹集,徐占利凑了20余万元启动资金,真就建起了一座当时镇里唯一的小型水泥制品厂。470多根涵管,经过自行生产,节省修桥成本10多万元,桥不仅修了起来,水泥厂的投产也让村里的一大批贫困户和五保户有了稳定的工作。   随着口口相传,水泥制品厂的生意多了起来,当年下半年,这个厂的产值就达20万元,获利5万元,打破了村集体经济多年零结余的尴尬历史。随后的5年,水泥厂单是给村里贫困户和五保户开的工资就超过100万元,徐占利带领他们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20年前:做好路文章,造福老百姓   “能折腾,敢折腾,不怕折腾”是村民对徐占利的评价。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但在1992年时,农民的意识还普遍跟不上,对多数村民而言,修路就意味着拓宽路面,意味着占自家院地,自身利益受损。所以一时间,哭闹的、干说不动的,甚至冲进村委会犯浑的,各种闹剧纷纷上演。徐占利撂下狠话:“路,一定要修!村干部家属带头干!”6年后,村内外的主干道终于修好,一场大雪后,其他村因交通受阻陷于瘫痪,而德一村却没受到丝毫影响。每头生猪还因此比其他村多卖300元钱,粮食每斤也多卖一角钱。村民们这时才真正理解了当年徐占利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