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多少人在孤独地做有意义事
有多少人在孤独地做有意义事
2009年陈小波获得中国摄影界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给她的颁奖词写道:“编辑,以其探触暗夜迎接光明的耐力与寂寞,成为文化发掘、建构与传播中最为重要又最为默默无闻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文明史的直接参与保留者……她无疑是当代中国图像文化传播中一位优秀的编辑者,以其独特的聪慧与爱,开掘着摄影文化的价值。”但陈小波却说:“其他不敢当,探触暗夜的耐力和寂寞,我有。”
作为编辑:
“听到森林里树叶的声音,就知道了季节的变化”
王清颖:在新华社一干就是28年,对于您而言这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小波:多年前,我也曾轻狂不自量,对“新华人”这个概念不以为然;今天,我以“新华人”为荣,是新华社让我变得既辽阔又卑微。
王清颖:既辽阔又卑微?
陈小波:最近这些年,我大多数状态是在新华社大厦中的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里,重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日日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中六百万张不朽的照片中默然相对,在那里寻找那些横穿命运的老摄影家的背影,并寻找与之关联的内外知识;每翻一次就会惊讶一次。在这样的照片面前,在老一辈摄影者面前,我再不敢“得瑟”。
王清颖:二十多年做编辑,您觉得烦吗?累吗?
陈小波:才不会。我本身是个能坐得住的人,“嘴中少话,心中少事,腹中少食”是健康宝典也是我喜欢的状态。只有新华社,才能让我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找一个角落,安全而镇定地工作,辨别是非;也只有新华社能给我这样的机遇:开一个小洞,挖一口深井,这口井穷尽我一生都打不完。
王清颖:那么您认为作为编辑如何打这样的一个小洞,又如何坚持不懈地挖这样一口深井?
陈小波:摄影部的副主任刘东山说过的一句话我常常引用:初中生做一个图片编辑绰绰有余,但做到最后,你就是读完博士,还不一定能做一个合格的编辑。可能正是这种亦易亦难,让很多人还未能体会其中乐趣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听到森林里树叶的声音,就知道了季节的变化――从初级编辑到高级编辑的路有多长》,其实就是敬业、精业吧。
王清颖:我和您摄影界的朋友们聊,他们说您是摄影批评家,是有很高修养的摄影学者……
陈小波:快打住!我什么都不是(笑),起码我这种不犀利的个性就做不了批评。我最多是一个还算合格的编辑,是个摄影个案的研究者。就是编辑也不能说是所有的题材我都能驾驭。早些年在新疆、西藏采访,遇到那些需要人类学和民族学做学术支撑的深度稿件,我立刻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力不从心。这也是我需要不停进修的原因。
王清颖:或许在大家看来,您的一些摄影观点令他们信服。有人给我说过,您评价摄影作品从来不会因为这个拍摄者是谁,就会去一味的吹捧,作品是什么就是什么。
陈小波:这是职业操守吧。干了这么久,好歹照片还是能看出来,不开黄腔还是能做到。
作为访谈者、记录者:
“寻找中国的卡帕,找到历史真相和历史叙述的关联”
王清颖:是什么原因让您做“口述新华”这样的工作呢?
陈小波:做“口述新华”的初衷很简单,2007年下半年的一天,我送女儿去皇亭子幼儿园,忽然看到有几个老人坐成一排晒太阳,原本只能坐三四个人的椅子上挤坐了五个人,我定眼一看,其中居然有新华社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英雄”记者。这些老记者留下的文字和照片很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史料。看着他们垂垂老矣,我强烈地意识到:那些宝贵的历史正在连同他们一起走掉,这让我突然有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冲动。巧的是,《摄影世界》主编李根兴正邀我写专栏,我告他我要写关于新华社老摄影家的故事。他让很好的编辑李笑天和我合作,笑天贡献了“口述新华”这个名字。栏目于2008年2月正式启动。
王清颖: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做的时候难吧?
陈小波:刚开始做,我没有口述史这个概念。但后来再去看做“口述史”的法则,我有点无师自通的感觉(笑)。我前三个人选的比较准确。第一个被访者选了袁克忠,因为我在读老照片的时候,袁克忠拍摄的战争照片和五十年代西藏的图片常常跳出来,令我惊讶;第二个被访者是袁苓,第三个是钱嗣杰。当我刚采访袁克忠八天后,在京西宾馆开会时忽闻袁老离世的消息,我悲从中来,顿时觉得肩上担子很重。我必须要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抢救和整理。新闻学者杨浪在看了十几篇“口述新华”后,得出结论:西方有一个卡帕的话,那么东方就有一群卡帕。只是没有人更好地进行研究。1950年,新闻摄影局成立时,石少华先生把二战时期数十名中国优秀的战地摄影家都集中带到了新华社。在新华社,是用照片研究历史、研究摄影家最好的地方。
王清颖:那么“新华典藏”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契机呢?
陈小波:2009年底,王瑶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摄影部主任。她认为新华社有很多优秀的老记者,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用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