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本草归肝经药物性效规律文献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 of drug effect regularity of chinese herbal return to liver meridian.docx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本草归肝经药物性效规律文献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 of drug effect regularity of chinese herbal return to liver meridian
PAGE
PAGE 10
引 言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指药物的作用部位。上与药 物的性味关联密切,下与功效、主治相互关联。同是一类性质的药物由于归经部位不 同,其功效和主治又有很多差异。所以研究药物的归经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肝藏象理论是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所以选择研究入肝经药 物的药性规律,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促进藏象理论的完善 和理、法、方、药的贯穿,亦具有深刻的意义。
归肝经药物药性理论的原始记载,多散见于历代诸家文献中,如《医学启源》、
《洁古珍珠囊》、《本草衍义》、《本草纲目》、《药品化义》、《本草分经》等。 本次研究以《中华本草》为资料源。该书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共收载
天然药物 8980 种,是迄今为止收录天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代表了当代 我国药物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水平。其中对归肝经药物的记载,是迄今为止对归肝 经药物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
本研究以《中华本草》中药物的“归经”为线索,对全书 8980 种药物进行穷竭
式地搜索,检索出首入肝经的 710 种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具有较为可靠的统计学 意义。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归肝经药物的来源、四性、五味、毒性、功效等的规律研究, 填补中医对归肝经药物药性研究的空白,补充中医学肝藏象理论的内容,完善中药学 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应用, 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以及归肝经药物研究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是归肝经药物 性效规律研究的目的、思路、方法和步骤;第三部分是归肝经药物的性效统计包括来 源统计、四性统计、五味统计、功效统计、性效关联统计;第四部分是讨论归肝经药 物的来源规律、四性规律、五味规律、功效规律、性效关联规律。最后,综合以上研 究结果,对归肝经的药物得出客观的结论。
——————————————
备注: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基于四性中药性-效-物质关系研 究课题[2007CB512601]的支持。
第一部分 概 述
1 中药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阐发药物对机体各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机理而形 成的一种药性理论。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总称。故归经是药物作用 的定位概念。
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对归经的用词很多,有归某经,入某经,走某经,行某经, 通行某经等,也有径称为某经药,某经本药,某经行经药等说法。在归属定位上,有 以经络命名者(明代以前较多),有以脏腑命名者(清代以后为多),也有以经络脏腑合 称者。个别也有以其他部位如目、骨等来定位的。
1.1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 在本草专著中,《名医别录》最早明确记载药物的定位性能,谓:韭归心[1]270,葱
归目[1]269,薤归骨[1]270,蒜归脾肾[1]275。这些内容到了《千金要方·食治》更有发展, 在它的序论中,对五味所入、五味所走、五味各有所病[2]等内容,还有较详细的理论 阐述。
在唐宋医籍文献中,将归经作为独立的药性,如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所说: “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取细研,酒中温服之,直入骨损处”[3]。 说明这一时期,对于药物作用可以直达某一部位或脏腑的观点已经形成,只是尚未明 确地与经络理论相结合。
药物作用选择性定位概念与经络理论相结合,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与疾病的 脏腑辨证逐步转为六经或十二经辨证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大 枣“助十二经” [4]。唐代孟诜也有绿豆“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 [5] 的说法,但是这些论述影响尚不广泛。至宋代此类论述有了发展,如《本草图经》所 说瞿麦“古今方通心经、利小肠为最要” [6]271;“苏,其叶并茎,通心经”[6]787 。《本 草衍义》所称天竺黄“凉心经” [7]等,都已包含了近似归经的概念,但是还没有作为 正式的药性提出。
金元医家在宋代大型综合本草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对药性理论进 行新的总结和探讨,其最突出的学术成就就是“药物归经学说”的确立。首先把归经 内容作为药性记载的为张洁古的《珍珠囊》[8],他所论述的 113 种药物,就有 30 余
种谈到了归经或类似归经的药性理论。其次是王好古的《汤液本草》[9]和徐用诚的《本 草发挥》[10],他们都较全面地集中了金元医家的学术见解,并且把有关归经内容与气 味、阴阳、毒性等列在一起,作为药性之一来阐述。可见,金末元初间,系统的归经 理论实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但以“归经”一词作为药性正式提出,则是清代沈金鳌的
《要药分剂》[11]。
1.2 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 元末明初,最先出现归经分气、血;明代中期,又有了“本病”、“经病’和“窍
病”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优化途径研究——以淄博市中职学校为例-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 of tourism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 tak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zibo city as an example.docx
- 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方式分析-analysis of local transfer mode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docx
- 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资源税改革分析-analysis of resource tax reform under the general layout of.docx
- 中学生反省判断与学习策略及其问题意识的关系分析-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flective judgm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heir awareness of problems.docx
-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重点及策略——以尼泊尔kanya女子学院为例-the key points and strategies of primary chinese comprehensive course —— a case study of kanya women's college in nepal.docx
- 中小学课外补习教育的现实问题与管理对策分析-analysis on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xtra - curricular remedi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docx
- 中学思想政治课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皖北地区l县为例-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ocal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 taking l county in northern anhui as an example.docx
- 巢湖市居巢区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分析-analysis of adolescent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 in juchao district, chaohu city.docx
- 主体的断裂与重建福科对个体的关注-rup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ubject fokker'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s.docx
- 中国移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分析-analysis of china mobil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docx
-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技术分析-financing mode and technology analysis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docx
- 作为事业的法律——对《法律的道德性》中法律概念的分析-the law as a cause an analysis of the legal concept in.docx
- 成长型中小企业私募股权融资环境因素研究-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private equity financing for growing small and medium - sized enterprises.docx
-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分析-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icrofinance in china.docx
- 抗日神剧的社会心理学解读——以电视剧抗日奇侠为例-social psychology interpretation of anti - japanese teleplay —— taking tv play anti - japanese wonder as an example.docx
- 重庆地区报纸官方微信账号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research and strategy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of newspapers in chongqing.docx
- 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以成都市为例-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 taking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docx
- 连字句与甚至句的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an sentences and even sentences.docx
- 中国信达湖北分公司青年人才培养分析-analysis of youth talent training in china xinda hubei branch.docx
- 中西文化交融合流——对赛珍珠《帝王女人》解读-blending and co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 interpretation of pearl buck's.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