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交响诗结构思维再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斯特交响诗结构思维再探析

李斯特交响诗结构思维再探析   李斯特十三首交响诗的结构形态和所透射出的结构思维,一直以来是国内外理论界争相讨论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归纳和梳理李斯特交响诗体裁形成、产生的人文背景和音乐生态基础上,通过对其代表性交响诗《前奏曲》的“标题”内容与音乐结构的本体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李斯特交响诗创作中结构思维的独特性。   ――题记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进程中,具有强烈激进精神的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除了在钢琴演奏与创作领域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之外,在交响音乐创作方面,更以其崭新的创作理念、独特的思维方式,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李斯特的十三部交响诗成为李斯特对西方交响音乐宝库的最重要贡献。这些交响诗的“标题”特性、“标题”地位,以及与音乐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响诗的音乐结构原则及其中所体现的结构思维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①      一、人文背景与标题地位   交响诗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人文背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倡导不同类型的文艺样式相互结合,在与此相关的音乐领域,作曲家尝试并力图用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器乐曲来表达文学、美术等一系列非音乐的题材内容。同时,歌剧这一综合艺术在19世纪的再度兴盛,极大地拓展了歌剧音乐中管弦乐的表现力,并逐渐形成歌剧音乐的交响化倾向与效果。同样,在交响曲创作领域,浪漫主义作曲家追求新、奇、怪、异和诗、情、画、意,将文学、美术、诗歌、哲学等音乐以外的各种因素渗透到音乐中,并试图以交响音乐的戏剧化,与当时如日中天的歌剧抗争。交响诗体裁正是在声乐与器乐、歌剧与交响曲等多种艺术样式的渗透与结合中产生。   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其名称为李斯特所创,他认为,“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当他为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撰文欢呼时就直接阐明了自己对音乐标题的理解。②李斯特坚信“音乐是能再现当代诗歌巨作中的光辉形象的”,认为音乐家选择标题来“描绘或说明乐曲所隐含的和它所要引起的感情”,使自己创作的音乐与标题“文字所表现的思想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种新形式既是音乐史中早已存在的现象,又是当代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③   李斯特一生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这些交响诗艺术形象丰富,内容涉猎广泛,音乐的表达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李斯特为自己的交响诗选择了明确的题材,它们的内容分别取自文学名作、古希腊神话以及绘画艺术等。其中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人物形象的交响诗有《普罗米修斯》和《奥菲欧》;取材于文学名著的交响诗为《塔索-哀诉与胜利》《理想》《玛捷帕》《山间所闻》《哈姆雷特》和《节日之声》;受绘画艺术启发的交响诗,有《匈奴之战》《从摇篮到坟墓》;涉及祖国形象和革命思想的交响诗,有《匈牙利》《英雄的挽歌》。   交响诗《前奏曲》是李斯特1856年首次正式出版交响诗集中的第三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究其原因,不仅由于作品充分体现了作曲家所追求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而且在作品的技术特征、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等方面,都较为集中地显现了浪漫主义全盛时期的风格特点。尤其在作品曲式原则的实施、和声语言的运用、主题材料的布局安排上,均显示出李斯特在交响诗创作中独特的才能与风格。   国外的手稿研究发现,这首交响诗的初稿早在1845年就已完成,原是为法国诗人奥特朗的《四元素》(土、水、风、星)而写的四首男声合唱的前奏部分。1850-1854年间,作曲家继续将其发展并最终写成独立的一首交响诗,于1854年在魏玛首演。后作曲家又取法国神秘主义诗人拉马丁的《诗的冥想》的一首诗刊印于总谱,作为该交响诗的标题说明出版。④   拉马丁的诗作译文如下:   “我们的生命除了是用‘死’唱出头一个庄严音符的无名歌曲的一组序曲外,还有什么呢?爱情是每一颗心中的朝阳,但谁的最初的欢乐和幸福,能不为用冷酷的气息惊破好梦、摧毁神龛的暴风雨所侵入呢?谁的受伤的灵魂,能不时时企图投入乡村生活的幽僻中,借以忘却暴风雨的回忆呢?但人总是人,他是不能久安于大自然怀抱中的退隐生活的,当小号吹出告警的信号时,他就仓忙地赶上他的同伴,不问号召他武装起来的原因何在,他突入战阵,在战斗的骚动中恢复他的自信和力量。”⑤   诗作尽管与交响诗中的某些内容有一定相关性,但就整首作品来看,李斯特的这首《前奏曲》音乐,与以上诗作的描述并非完全吻合,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李斯特这首交响诗中所表达的乐观主义精神,挥扫了拉马丁诗作中的悲观主义情绪。有意思的是,根据国外近几年来的手稿研究发现,《前奏曲》的主题材料与情绪布局反而与几近被人淡忘的《四元素》中的唱词和序曲音乐有相当多的相似性,而这是否可以说明,李斯特的这部交响诗有着相当具体的标题内容呢?⑥   显然,李斯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