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岳石窟之卧佛沟石刻经文艺术价值.docVIP

浅论安岳石窟之卧佛沟石刻经文艺术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安岳石窟之卧佛沟石刻经文艺术价值

浅论安岳石窟之卧佛沟石刻经文艺术价值   摘 要: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久远、雕刻精美,是中国石刻史上的一大奇迹。安岳卧佛沟石刻经文是古代先贤、高僧、能工巧匠们智慧的结晶,对研究我国宗教文化的流变、民族文化的推进、石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其艺术、历史、研究价值颇高,是我国石刻经文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安岳石窟;卧佛沟;石刻经文;书法艺术   安岳,古称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巴蜀要塞,扼成渝古道要冲,素有“中国佛雕之都”美誉。以其精妙绝伦的摩崖石刻造像和佛经著称于世,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石刻之特殊地位,于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的称号。安岳石窟以“古、多、精、美”而闻名,在中国石刻艺术发展史上摹仿而不呆板,承传而富有创新,是中国南方独特的宗教文化和石刻文化的代表之一。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文和研究员统计,安岳石窟刻有《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图一)等佛经22种,《檀三藏经》是我国现存佛经中当之无愧的绝版。   安岳石窟多属于公元8世纪至12世纪的作品,始凿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兴盛于唐代、五代、宋朝。唐朝开元(713―741)年间, 中原僧人玄应为弘扬佛法,在普州(今安岳)募化功德,利用当时普州境内丰富的岩石资源来雕刻佛像。在其推动下,安岳石窟造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到盛唐时期,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安岳石窟造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其重要的代表有云居山圆觉洞、茗山寺、大云山千佛寨、玄妙观等。到两宋时期,安岳石窟迎来了新的发展,在数量上不及唐代,但在艺术上却大胆突破了唐代的佛教规仪,庄重、严肃开始向秀丽、飘逸方向转变,其中石羊镇华严洞造像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之一。至此,安岳石窟走过了它最为鼎盛的时期,两宋以后乃至元明清,安岳石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性发展,开始走向衰落。   一、 卧佛沟唐代石经的历史背景   安岳卧佛院的唐代石刻经文,是我国现在仅存的两处大规模石刻佛教经文地之一。其作品大多属于唐玄宗时期的作品,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时期统治者虽然不支持大规模佛教造像,但石窟的开凿活动并没有停止,只是逐渐远离中央,在外围地区尤其是四川等地方大面积的发展。在安岳出现大规模的唐代石刻经文,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由于安岳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南北交通的要冲上,地处川中腹地,治域内山峦起伏,属于典型的浅丘地貌,并且岩石资源丰富、石质优良。其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优越,为摩崖造像及石刻经文的出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二,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的中国其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及中原地区,因此,佛教传播及石窟寺的开凿也大多在北方及中原地区。而随着隋朝、唐朝政治和军事逐步向南扩展,佛教造像和石刻经文也随之向南推移,沿金牛古道传入四川地区,在乐山、巴中、广元等地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摩崖造像和石刻经文。如卧佛院46号窟所刻《一切经论目序》(图二)证明,早在唐朝开元以前,安岳就与“大唐东京(今洛阳)大敬爱寺……”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避难蜀中,不少文士、高僧、达官、贵人、能工巧匠随之迁居于蜀,在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祈福的愿望下,具有成熟的条件进行规模较大的宗教造像,安岳摩崖造像和石刻经文就此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字体及内容   (一)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字体   在安岳卧佛沟两岩上有大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面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有石刻经文至今保存较好的有15窟,卧佛院的经文摩崖刻于藏经窟内壁之上,刻字面积154平方米,经文20余部,70余卷,31万余字似如一座石刻经文库。经文以行楷二种字体为主,方格直行,字径大小1~2厘米,文字工整,笔划遒劲流畅,极富魏碑、唐楷风韵。   (二)卧佛沟唐代石刻经文的内容   根据王家佑1989年的《安岳石窟造像》中的介绍,卧佛沟唐代石经现清晰可辨的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妙法莲花经》《佛名经》《大般涅磐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20多部。其中,《檀三藏经》更是我国现存佛经中的绝版。卧佛沟经目题刻: “来自大唐东京(洛阳)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释静泰撰……龙朔三年(663年)正月二十二日,赦令于敬爱道场写一切经典。开国公韩威,判官洛州司士参军李亮卢行纳,判官,王屋县尉郑祖均等,精加检复。写旧经论七百四十一部,两千七百三十二卷。又写大唐三藏法师新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三卷。今新旧经论八百一十六部,四千六十六卷入藏。其中古来有目而无本者,合三百八十二部。”这一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