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渐进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

渐进共和李仲公与晨钟报研究   内容提要:就任《晨钟报》编辑期间,李仲公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在中国实行渐进的共和。此种政治思想的形成,既是其民族主义立场和爱国主义情结的使然,又与当时中国杜全局势的动荡和多变有密切关联,还与个人的学术背景和知识构成有极大关系。由于缺乏对中国政局的本质了解,此种政治思想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关键词:李仲公 《晨钟报》 渐进 共和   中图分类号:1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3-1-6      李仲公(1890-1978),原名李其荃,字仲芸,贵阳人。早年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堂,1913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研究系。1916年8月,参与创刊《晨钟报》(后更名《晨报》,进步党机关报)并担任编辑工作。就任《晨钟报》编辑期间,他以“仲公”的名义,先后在《晨钟报》上发表多篇文章。文章发表的时间段为1916年8月至1917年7月间,尤其集中于1916年下半年。1916年12月,孙洪伊因倾黎元洪反段祺瑞甚至欲取段而代之,被罢免,退出内阁,并于1917年初南下上海,继续从事反段斗争,作为“小孙派”骨干的李仲公随后亦追随其出走上海,从而淡出《晨钟报》的视野。从发表文章的类型来看,涉及社论、法言、时评等多个方面,主要为社论;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多为时事性较强的政论文章。这些文章,一方面反映了他的爱国主义情结,同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早年的政治思想――主张渐进的共和。      一      作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研究系的高材生,李仲公汲取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实行渐进的共和。具体而言,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实现共和只能通过渐进的道路,持新旧势力调和论;主张中心人物领导下的共和。      (一)赞成共和,反对帝制和君主立宪。其一,指出共和必然战胜帝制。李仲公以法国革命为例,向国人介绍了法兰西人为取得共和的胜利“前仆后继”,即使巴黎街头“横尸喋血者殆百”,即使“变更国体者至三次”,通过共和与帝制之间艰苦的反复较量,一方面说明“共和缔造之艰”,帝制余孽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为维护自己的特权,必有一番垂死挣扎;然而帝制与共和之间的较量无法避免,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遍及19世纪,涉及葡萄牙、墨西哥、俄国等大多数国家均面,临帝制与共和的殊死斗争,“虽穷极艰苦”,最终的胜利却“未有不归于共和”。其二,阐述发生于中国的帝制与共和之间的三次殊死较量,力证共和必胜。李仲公认为,20世纪的中国同样面临帝制与共和的殊死较量。他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为共和与帝制之间的第一次较量,共和胜;护国运动推翻袁世凯洪宪帝制为共和与帝制之间的第二次较量,仍是共和胜。他把讨伐张勋复辟称之为“共和与帝制之最后战争”,认为张勋之举“逆世界之大势,犯天下之人心,其必败?Z,可翘足待果也”。其三,指出虚君共和、君主立宪均不适于中国。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共和与帝制之争,或是中国国内的共和与帝制之争,其结果均以帝制失败而告终,此为“大势所趋”,由此可知,“一切腐败思想、复古主义与夫所谓虚君共和、君主立宪之绝不适于此后二十世纪之中国”。今后,“此种邪说谬论,其将绝迹,亦为必然”。究其原因。“王气尽矣,民权斯张”。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进步,20世纪成为追求民主、共和、民权、平等的时代,任何试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邪说、谬论,都不可能有生存的土壤。      (二)实现共和只能通过渐进的道路,持新旧势力调和论,这是李仲公渐进共和思想的核心?热荨K?首先阐述了新旧所指。他认为,“因历史利害关系之口同,因思想主张性质地位之各异”,新旧之派别有很大差异。何谓之新,何谓之旧?“顺世界新潮流以趋之者之谓新,否则旧;应於时势要求以改革之者之谓新,否则旧”。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主张趋新顺应世界潮流的改革者有之,而落后于时代持陈腐观点的保守势力同样大有人在,二者构成新旧势力的基本力量。新旧势力具有共存性。国家经历大变更之后,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必然重新分化组合,“各种异性势力亦从而增加”,遵循天演之公例,承认差异,承认不同势力、思想、意志具有共存性,这是“群治演进之无可逃者”。在承认新旧势力共存的同时,阐述新必胜旧,强调新陈代谢之公理。认为新者因其为“国家新生命之所托”,“尝进尝胜”,旧者尤其是其中那部分“足为群治进化之梗”者,固“尝退而归于消灭”,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天演自有其功能”,是外力所不能改变的常经。如忽略此规律,一味试图以人谋或权力等外力去以新胜旧,反而可能导致“机智行而轧轹起,权力用而反动生”的后果。   其次,分析新旧为什么不调和。原因有二,其一,新旧势力不明新陈代谢之规律,盲目而妄动。“旧者既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