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托名文献及其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影响.docVIP

略论托名文献及其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托名文献及其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影响

略论托名文献及其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影响   摘 要:“托名”文献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也占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托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散佚良多,但是也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研究托名文献是将其放置在正确的历史背景下予以分析,以免产生错误的认知。托名文献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其在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研究中也有其特殊的影响,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不可忽视的内容。   关键词:“托名”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史 辨伪学   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尽管已经散佚了许多,但是流传到今天的文献其数量仍然是很大的。由于战争和政治等诸多原因,中国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不仅出现散佚的现象,还存在讹传和误传的现象。“托名”他人的文献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些托名的文献有些是作者为了使其流传便在其产生之初便托名他人,但是也有一些文献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托名他人的。文献在流传过程中被托名他人,一种情况是原作者姓名佚失,另一种情况则是原作者名气不大。无论是在文献产生之初被托名,还是在流传过程中被托名,托名的文献能够保存到今天都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托名文献一种情况是托古人之名,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并且多是托名气较大的古人之名。这里所说的古人是指早于文献诞生的古人。另一种情况是托时人之名,便是托作者同时期名气较大的姓名。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便是托后人之名。由于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原作者姓名佚失,后世传播者在不知作者的情况下妄断其产生时期,以晚于作者的名人托名文献的情况也不可避免。托名时人往往是托名相识的同时期名人,当然也有只识其名而未识其人的情况。但是,托名古人却是往往托名非常有名的人士,甚至是托名传说之人。   儒家六经托名孔子删定,在后世流传中出现诸多版本,多有托古传世者,诸多笺注也托名各时代名儒。诸子著作后世散佚严重,许多文献在流传的过程中只存其名,不见其书,后世文人依据其他文献记载造作而托名诸子的情况非常普遍。佛教的经典在发展到大乘佛教时大量涌现,翻译过程中也掺杂了一些伪经。此外,还有许多笺注也托名高僧大德。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大量制造道经,其内容非常芜杂,根据派系不同,后世经典往往托名黄帝、老子、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道君、玉皇大帝、张天师、西王母、东华帝君、纯阳祖师等神仙或道家道教祖师名号。史书中也有诸多文献是后世依前代之名而伪托的,还有先世并无该书而后世伪作托名先人。诗词歌赋托名情况也较为普遍,有其是以后世流传过程中佚名之作托名先世名人或当时名人的情况较为多见。   托名文献混迹诸多文献之中,扰乱了后世学人的判断,并在不同时期影响了不同的学者。所以,辨别真伪、校勘正误在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形成自称体系的辨伪和校勘学问是有其学术背景的。辨伪的学问在战国就开始被研究了,这也说明在战国之前便出现了伪书。《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的语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①语气中便透露出怀疑的味道。经秦火之后,诸多先秦文献多由口授传承,于是在汉代便出现了古今文之争。班固《汉书》和王充的《论衡》之中都出现了辨伪的言论和例证。两晋以降,针对儒家经典、佛经、道经、诸子著作、史书、诗词歌赋集子等各种文献都有辨伪言论和相关著作。存疑和辨伪佛经如东晋道安的《疑经录》载录疑经26部30卷,南朝梁僧?的《出三藏记集》中有《新集疑经伪撰杂录第三》,首次将疑经和伪经分列,著录疑经12部13卷,伪经8部13卷。唐代柳宗元对当时流行的诸子文献多有辨疑的言论,如《辨列子》、《辨文子》、《辨鬼谷子》、《辨晏子春秋》、《辨?冠子》等。宋代对儒家经典和诸子等书的辨伪学风盛行,欧阳修、司马光、陈振孙、晁公武、王应麟、黄震等都有辨伪的言论和相关的著作。明清两代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辨伪著作,清代的辨伪著作更是蔚为大观。民国承清代遗风,辨伪之风气不减,其中尤其以张心?的《伪书通考》可谓集前人大成者。其考订全伪者、真杂以伪者、伪杂以真者、真伪杂者、真伪异者、伪中伪者等各种疑伪的文献中,经部七十三部、史部九十三部、子部三百十七部、集部一百二十九部、道藏三十一部、佛藏四百十六部。②   中国古典文献中诸多托名的伪作,这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情况呢?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有《辨伪书》一节,其论述伪书在中国盛行的总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好古”,认为近不及古,出口动笔的言论著述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他把中国古典文献伪书制作盛行的时期分为六个,分别是战国之末、西汉之初、西汉之末、魏晋之交、两晋至六朝、明中期以后。战国之末,由于诸子百家各自立说,托古以为重;西汉之初,由于经秦火后,经籍零散,朝廷广开献书之路,讹诈得赏者便以伪书上献,这种情况在隋唐以后也时常出现;西汉之末,由于经师势力强大,结合王莽谋朝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