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历史经验与教训.docVIP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历史经验与教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历史经验与教训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历史经验与教训   摘要: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兴,将有利于今天生态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亦能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植葛产业;历史经验;生态建设;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1-0009-10   杨庭硕先生在《相际经营原理》一书指出:“文化是维系各民族的社会综合规范体系,由于世界并存的各民族间传统文化各别,故在跨文化的相际经营活动中只有兼容相关文化,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立足于这一观点,我们注意到历史上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尽管它们在生态维护和经济效益上都甚为优秀,对经营者的生存与发展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跨民族经济活动中,其优势往往得不到彰显,甚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走向式微。其结果不仅使传统种植区的生态环境受损,相关民族也遭逢了经济上的挫折。换句话说,在跨文化经济活动中,生态的优势,当地经济的优势并不一定会在跨文化经济活动中得到有效兼顾。这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导致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失传,其间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天的人们反省和借鉴。   历史上,葛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为豆科银背藤属植物(Argyreia seguinii Levl.Van.cx Levi),又名粉葛、甜葛、胶葛等,用途极广。葛根直径可达30毫米,长可达数米,富含淀粉,是重要的粮食来源。葛藤长度可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不等。一株葛藤几年后就可以蔓延覆盖上百平方米的地表。其藤?~皮,剥下后,即文献所称的“葛麻”,是重要的纺纱织布生态植物纤维原料。葛藤的嫩芽被称为“葛芽菜”,是一种绿色蔬菜原料。“葛花”是大宗的蜜源之一。此外,葛藤还是饲养山羊、马诸类家畜的优质饲料。鉴于葛的生物属性,其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并不会因时代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因而植葛产业的价值不仅属于古代,也属于当代。   查阅学界成果,目前涉及此内容者主要有《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葛的栽培与葛根的加工利用》《中国的葛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喀斯特石?h化区不同经营方式下葛藤的水保持性研究》等。本文则是在上述论著的基础上,专注于贵州植葛产业兴衰的“非经济因素”探讨,意在吸取其间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以助推贵州各民族植葛产业的复兴,希望对贵州的生态建设和全国的粮食安全尽绵薄之力。   一、历史上贵州植葛产业的概况   植葛产业在贵州发端的上限,由于史料告缺,无从确考。但自隋唐以降,葛类产品名列朝廷贡品,则斑斑可数。到了明清两代,植葛产业在各类地方史志中收载极为频繁。足见其植葛产业的兴盛,家喻户晓,不言自明。但其衰败,则仅仅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为展示其发展概况,这里仅以葛用作衣料、粮食和蔬菜、药材等为序,略加讨论。   (一)用作衣料作物:历史上的葛布,又称“夏布”,其原料就来自葛藤?~皮提取的纤维,即葛麻纺织而成的布匹。这样的葛纤维吸湿散热性能好,质地细薄,尤宜作夏服,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衣料纤维植物之一,故战国时有“冬曰鹿裘,夏曰葛衣”的记载。贵州于明代建省,葛布为黔省著名土产,各类方志多有记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七“黎平府”“铜仁府”载,府境土产“葛布”“各司俱出”。卷十一《新添卫》载,卫境土产“葛布,俱丹平司出”。此外,该书的卷十二《平越卫》等亦载,土产“葛布”。文中的“司”即明代所设“土司”的省称。有明一代,黎平府领长官司十三,即“潭溪、八舟、洪州泊里、曹滴司、古州、西山阳洞、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验洞、赤溪楠洞、隆里”等。这些土司统辖的居民主要是侗族,其次还有苗族,葛布则是以上各族居民植葛产业的副产品。而明代铜仁府领有一县,五长官司,即铜仁县、省溪长官司、提溪长官司、大万山长官司、乌罗长官司和平头著可长官司等。葛布则是当地土司所辖苗族、土家族等植葛产业的副产品。据此可见,明代的黎平府、铜仁府产葛布范围之广,进而也说明植葛产业兴盛。此外,上文提及的“丹平司”,即“丹平长官司”的省称,治所在今平塘县西南丹平村。这一地区目前已成为贵州石漠化灾变的重灾区之一,但在历史上,由于该土司区植葛产业发达,石漠化灾变因而没有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外,自明代以来的贵州诸典籍,对贵州葛布亦多有记载。(嘉靖)《思南府志》卷三“土产”载,府境“货属”有“葛麻”。(万历)《贵州通志》卷三“方产”载,贵阳府境“货属”有“葛布”。卷十二“新添卫”方产有“葛布”等。(康熙)《贵州通志》卷十二“物产”载,“葛布”产贵阳府、平越府、思州府、铜仁府、黎平府等。(乾隆)《贵州通志》卷十五“物产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