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汇演变中返祖现象初探
词汇演变中返祖现象初探
摘 要:词汇演变中的“返祖”现象是指在词汇演变过程中,某个词或者某个词的某种意义在演变过程中的某个时期消失了,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期之后,这个词或者这种词义又重新出现了。“看”和“争口”两个词的发展过程就是词的返祖现象的反映;“小姐”和“修理”两个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就是词义的返祖现象的反映。这种返祖现象的语言学成因,除语言内部选择机制的作用外,还有思维经济原则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作用。
关键词:返祖现象;选择机制;思维经济原则;社会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9)05-0152-05 收稿日期:2009-06-12
作者简介:车淑娅,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 210097
词汇演变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某个词或者某个词的某种意义,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期出现了???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期之后,这个词或者这个词的这种意义,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被使用,或者不再被广泛使用,但在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阶段,它们又重新被使用,或者重新被广泛使用。我们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把这种现象叫做词汇演变中的“返祖”现象。这里的“返祖”与严格意义上的生物学的“返祖”不完全重合,只是借用其“二次出现”的含义,来定义和描述这种“出现一沉淀一再次出现”的现象。本文以“看”、“争口”和“小姐”、“修理”等词为例分别描述词的返祖和词义的返祖现象,并探讨了该现象的语言学成因。
一、词的返祖现象
词的返祖是指该词在演化过程中词形和意义都没有变化,但是在该词出现以后,有一个时期不再被使用,或者不再被广泛使用,该词所表达的意义由另外的词来承担,但在另一个时期,承担这一意义的词不再表达这一含义,该词又重新被用来表达这一意义,我们以“看望、探望”意义的“看”和“争吵”意义的“争口”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
(一)“看望、探望”义的“看”的沉浮
“看”的最早用例见于《韩非子》:
(1)粱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外储说左下》)
该例中的“看”是“看望、探望”之义。不过先秦载籍中仅此一见,而且在此后的二百多年中未再见用例。其间“看望、探望”一义主要由“问”等词来表达,在《史记》、《韩诗外传》中有不少这样的用例。如:
(2)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史记?三王世家》)
(3)楚王之予围聘于郑,未出境。闻王疾,返,问疾。((《韩诗外传》卷四)
直到东汉“看”才又开始用来表示“看望、探望”之义。例如(例句转引文献):
(4)母情不然,复还看之。(又《分别功德论》卷五)
此后“看望、探望”之义的“看”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最终沿用到现代汉语中。而“问”等词则逐渐淡出这一领域。比如《世说新语》中“问”有316例,只有1例是“看望、探望”之义,而53例“看”中,就有13例是“看望、探望”之义。例如:
(5)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政事》)
从战国末期“看望、探望”义的“看”的初次出现,到东汉“看望、探望”义的“看”的再次出现,历经二百多年。其间,“看望、探望”义的“看”经历了一个“初次出现―沉淀―再次出现”的沉浮过程,反映了词的演变过程中的返祖现象。
(二)“争吵”意义的“争口”的沉浮
“争吵”意义的“争口”始见于南朝梁任防的《奏弹刘整》:
(6)整语采音:“其道汝偷车校具,汝何不进里骂之?”既进,争口,举手误查范臂。
《奏弹刘整》是一篇弹劾官吏的奏呈,此文载于《文选》卷四十。主要内容是记述了刘寅妻范氏以及几个奴婢的陈诉、证词,不避俚俗,大概就是当时口语的直接记录。其中的“争口”是“争吵、争执”之义。
但在接下来的近700年间,“争口”一直处于沉淀状态,元代以后才重新浮现出来。如:
(7)尉迟恭争口,打下我两个门牙。(元?杨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第一折)
近代出现的“争口舌”、“争口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争嘴”,和“争口”一样有“争吵、争执”之义,同时活在口语中。例如:
(8)帝以大臣争口语,无以示百官,乃俱罢。(《新唐书?郑畋传》)
(9)坐视盗贼日猖,边警日急。止与二三小臣争口舌,角是非。(《明史?郭维经传》)
(10)她一五一十地述说着那单云田如何和她争嘴吵架的事儿,没说完就委屈得哭起来。(王素萍《她还没叫江青的时候?第一次报复》)
“争口”一词在六朝出现以后,经过近700年的沉淀,直至元代以后才重新浮现出来,此后与“争口舌”、“争口语”、“争嘴”等同时活在口语中。
二、词义的返祖现象
词义的返祖是指该词在演化过程中词形没有沉淀,只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