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鲁迅故事新编对目连戏艺术借鉴与运用
论鲁迅故事新编对目连戏艺术借鉴与运用
内容提要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借鉴了多种艺术方法,目连戏艺术的借鉴和运用甚是突出。两者表现出诸多趋同性,诸如: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抽象化类型化人物创造和怪诞化的情节等。当然,鲁迅有对中外多种艺术方法的自觉运用,因而《故事新编》便有对目连戏艺术的超越。
关键词 《故事新编》 目连戏艺术 借鉴与运用
作者牟伯永,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高级讲师。(上虞 312300)
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样式,它既非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其“新编”中有大量现实生活的投影,当然也非用写实手法表现,艺术表现形式就显得颇为新颖、别致。这是鲁迅“博采众长”借鉴多种艺术形式的结果,而就借鉴传统艺术而言,笔者以为对流传于民间的地方戏剧目连戏艺术的有效借鉴与运用,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关于鲁迅与目连戏的关系,曾为许多研究者所注意。绍兴目连戏是鲁迅最早接触到的民间戏剧之一,这成为他一生中“思乡的蛊惑”,促他“时时反顾”,因此研究者探讨的大多是鲁迅从民间文化中汲取滋养,形成其反叛传统的精神;当然也有涉及目连戏对鲁迅创作影响的研究,探究此种艺术对鲁迅创作主体意识与审美倾向的形成产生的作用、部分小说及散文《朝花夕拾》的艺术借鉴等。然而,目连戏艺术对鲁迅创作影响最显著的,当推《故事新编》,这却少有研究,不免留下缺憾。事实上,目连戏尤能吸引人的,是对“鬼”的世界的表演,它作为一项以禳鬼驱鬼祈福为目的的重要民俗活动,在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民俗化表现中显示出独特的意义与魅力,这是鲁迅喜爱目连戏的深层次原因。基于鲁迅对包括目连戏在内的文化“小传统”的偏爱,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爱好与文化取向,便有他对情节和形象的夸张怪诞诡异,且常寓讽喻于故事之中的表现艺术的独特喜好,对于民众创造的包括以无常、女吊为代表的厉鬼精魂和表现了民众智慧的讽喻性故事的滑稽趣味,也不无激赏。而目连戏所体现的那股赴汤蹈火、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恰恰与鲁迅“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0的坚韧相一致。由此看来,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艺术层面,最能与鲁迅文本世界相沟通的,显然是不乏人、鬼、神同台表演的《故事新编》。因此,鉴于鲁迅与目连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在研究其创作(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时,都可论及目连戏的影响,但尤值得研究的应是《故事新编》。的确,《故事新编》与目连戏艺术有诸多精神上的趋同性,以至不难在两者之间找到艺术上的对应性。
一、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
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注重叙事的讽喻性和寓言性,作品文本意义并不直接表达,而是经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作家所有的生命内容,即生命力这东西,移附在所描写的东西里”。目连戏虽以“目连救母”为本事,但集中表现的却是一些讽喻性小故事,以此表达民众的情感、愿望与智慧;《故事新编》只取一点历史的“因由”,同样以古今杂糅、嬉笑怒骂等方式,表现作家对现实的体验与感受。正是这种文本意义强烈的象征性与寓言性表达,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
考察传统的目连戏,其真正魅力并不在“目连救母”本事,而在于这一内容框架下表现民众心声与智慧的一出出讽喻性滑稽剧。周作人就曾这样描述他在家乡绍兴看到的目连戏:“吾乡有一种民众戏剧,名《目连戏》,或称日《目连救母》”,其演出的虽是目连救母之事,但“其中十分七八,却是演一场场的滑稽事情,算是目连一路的所见。看众最感兴味者,恐怕也是这一部份”。此说甚是,这在迄今保存的目连戏剧目中可以得到印证。在《思凡》、《落山》、《相调》、《开荤》、《偷鸡》、《嫖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目连戏剧目中,所描写的内容大都与目连救母本事并不相干,倒是借助于插科打诨、滑稽可笑的场景、小故事描写,表现了“尊佛”的另一面:佛门戒律几乎全为嘲笑的对象,和尚被讥为性伪善者,甚至连鬼也大开荤腔,正义化身的阎王成了轻薄之徒。《主仆相会》写斋戒的荒谬:地狱的渡船夫原是阳世斋公,却因为不小心吃了一口银鱼,遂被罚摆渡三年方可超脱。这里,各色人鬼的滑稽表演,无论是现实的情境还是虚幻的鬼蜮世界,都被赋予宗教教义的反面题旨,其寓意转化为对佛教禁欲主义的反抗,对生命与人性的张扬。《别利》、《女吊》、《自叹》等是演绎反抗与复仇精神的精彩篇目,无常的爽直、爱发议论和富有人情味,女吊的韧性复仇,这些“阴司公正的代表”,正是现世民间所缺少的,是民众的理想所在。还有把磨灭亲情作为笑乐的:《训父》“养儿待老”反而成为儿子不孝父亲的理由,“张蛮打老子,因为张蛮的父亲一样也是打他的父亲的”,这背后无疑对儒家伦理有更深一层的颠覆意义;《弄蛇》一折叫化子兄弟要分家,甚至把祖宗牌位拿来戏耍;乞丐在会缘桥上高唱“十不亲”曲,以为亲人都不是亲,唯有银子才亲。这一些,通过夸张与变形,对儒家的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