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赶考的思维及其当代价值
赶考的思维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形成的“赶考”思维,包含了居安思危、心系群众、励精图治、实干兴邦等丰富内容。其当代启示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发扬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增强自觉自警的忧患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京赶考”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第二次结合,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起点。
关键词:西柏坡;“赶考”思维;基本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1-0110-06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对周恩来等人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1]还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2] 在定都北京及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老一辈革命家交出了一份份人民基本满意的答卷。今天,我们党大力弘扬“赶考”思维,能够进一步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红色记忆,有助于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化各级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更加密切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续写人民满意的答卷。因此,这种“赶考”思维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仍然需要,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赶考”思维的形成背景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1948年4月至1949年3月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1947年7月“中央工委”先行迁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央“九月会议”和全国土地会议,筹划了新中国的建立,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在西柏坡,毛泽东和党中央不仅领导了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其中的“赶考”思维即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京赶考”的理念,源自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以及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内与毛泽东的对话。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讲述明末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将领生活腐化,并发生了宗派斗争,互相残杀,终于导致兵败人亡。这篇文章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很快以整风文件的方式把此文发至全党学习。毛泽东结合郭沫若的文章发表了《学习和时局》的讲演,专门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上由于骄傲而招致失败的教训。他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并特别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3]5年之后,即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据此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光辉思想。在进京之前,毛泽东仍然对这篇文章念念不忘,说中国共产党也要赶考去,但我们不做第二个李自成。
黄炎培在重庆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则记录了与毛泽东的一段关于“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著名对话。在延安的几天参观访问,黄炎培看到一派政兴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他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但是,他在振奋之余又有所担心:共产党廉明的政治作风和蓬勃的革命精神能够维系多久?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发问: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支配”,避免“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毛泽东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4]实际上,黄炎培提出的问题,正是毛泽东思索已久的问题。这是毛泽东继读《甲申三百年祭》之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又一次深刻思考,而且上升到了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尽管当时毛泽东没有展开论述这条“民主新路”,但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解决“人亡政息”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回答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提问是充满信心的,他离开西柏坡进住北京附近时,第一个被邀请到香山双清别墅做客的党外人士就是黄炎培。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这段交谈,俗称“窑洞对话”,被后人引用为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
人文天地每个栏目名称曾长秋:“赶考”思维及其当代价值“赶考”思维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始于1948年中央“九月会议”,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设想,也谈到不要采取强攻太原的方式解放北平(即北京)。同年12月,党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北平市委,准备接管新中国未来的首都北平。毛泽东在西柏坡还接见了斯大林派来的苏联特使米高扬,谈到了筹建新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