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古文教学须重视的三个问题
语文教育要承担起母语教育的责任,途径之一就是让学 生接触母语经典,让他们知道母语的伟大与尊严。其中小古 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对母语之源的探索和对母语审美 教育的自觉传承。所谓小古文,就是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或文 言经典句段,当然从宽泛的意义上讲也包括古诗词,尤其是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体裁特殊的长诗节选或叙事 诗,我们也可以纳入小古文的课程群。
一、瘦身教学目标,往深处读
在讨论小古文教学时,我们不妨先考量一下本民族的审
美意趣特征(也可说是倾向)。中国艺术审美强调外枯而中 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 而是从瘦淡中求取。小古文本身呈现的表达样本就符合这样 的审美标准。每一篇小古文在表迗方式和情意道德上有不同 角度和不同侧面的特点,如果要在一节时间有限的小学课堂 上面面俱到全部教给儿童,无论是从容量上还是从时间的允 许程度上都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解读小古文 时,要有通透之眼,发现每一篇课文的最大价值,然后“取 其一指”,这“一指”往往是教材本身的独特阅读价值,同 时也是该学龄段儿童学习的难点,儿童学习的难点则是我们 教学的重点。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我们若能抓住这一重点
作为我们某一节课的唯一教学目标,层层递进、逐步突破, 那么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必定能够顺水而流到 达可以达到的深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儿童深度。汉乐 府《陌上桑(节选)》是六年级校本教材中的一篇,呈现给 学生的是第一部分。
解读这一部分,我们很容易就能捕捉到这部分表迖的最 大特色,那就是对人物侧面描写的绝妙,已成为古典文学作 品中的经典之笔。尽管文中可与学生分享的东西很多,但如 果我们能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就 这一点有比较深刻的认知与感悟,那么这篇小古文教学,就 已经起到了它在这个学龄段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定教学 目标时,笔者是这样表述的: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人物侧 面描写的妙处。目标唯一,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完全一致。 接下来就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提出逐层递进的阅读 要求,学生在递进式阅读要求中展开阅读活动:
一读:借助拼音读准确,借助注释读懂意思。
二读: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朗读展示,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工。二读最后一个环节是全班大组分工合作诵读,教师以组 长身份提出分工,一二两句教师诵读,前面两大组读直接描 写部分,后面两大组读路人看到罗敷后的表现,使学生初步 了解侧面描写的概念。
三读: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罗敷之美?学习小组内分享交
流。
四读:加上我们自己的想象来读,补充括号里的内容。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 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 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心想:);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心想:)。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神态:);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
五读:读读老师写的罗敷,再读读原文,你更欣赏哪一 种写法,为什么?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 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脸若鹅卵 玉;眉如弯月钩;眼明若星子;浅笑双酒窝;素手兰枝翘; 腰若柳枝柔。
以上设计,目标清晰,逐步深入,思维也随之渐行渐深。 学生在该课的学习中无论是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还是品鉴的 能力都有看得见的生长,这得益于教学目标的准确瘦身,也 可谓“一课一得”。
二、虚化词意解释,往整体悟
在小古文教学中我们非常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过度解词 析句,而过度解词的艰涩、机械、割裂恰恰和学生对母语审
美的诉求背道而驰。这不仅是对文章本身的伤害,也是对学 生健康学习的伤害;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与自 觉传承,反而造成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畏惧与失望。
我国古典文学创作和赏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重意 境,无论是盛唐王孟派诗歌的空花水月禅境,还是北宋词中 的绵渺无际,均能以空虚衬托实景。这样的创作美学规律造 就了鉴赏的独特审美路径和趣味,重整体感悟,重语境体验, 重画面情境的再现……创作如此,欣赏也如此。学生学习则 重在体悟,过分落实字面解释不可能让儿童欣赏到完整和谐 的母语之美,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整体走向部分是儿童学习 的一般规律。以校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猫斗》一课教学为例 来说明。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 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 猫走入室,不敢复出。在教学中,笔者没有无趣地让学生去 解释“于” “耸毛竖尾” “两不相下” “久之” “奋起逐之” “走” “复出”是什么意思,但这些词语的确是需要理解的。于是 换一种方式,从整体感悟入手,在熟悉课文整个情节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