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十三动力学的临床应用.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十三动力学的临床应用.ppt

(三)年龄增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年龄增加,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肝重量减轻,肝血流量减少——药物半衰期较长 (四)年龄增加对药物肾排泄的影响 年龄增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功能和重吸收功能降低——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 二、孕妇的药物动力学变化 (一)母体药物动力学的变化 1.药物的吸收——胃排空延长,肠蠕动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影响吸收。 2.药物的分布——血容量增加,药物峰浓度下降,消除加快,稳态浓度降低。 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蛋白结合位点被内源性皮质激素和胎盘激素占据,血浆蛋白结合降低,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4.药物的代谢 (1)肝脏药物代谢——一些药物(如苯妥英钠)的代谢加快,其他药物(如茶碱和咖啡因)代谢降低。 (2)胎儿-胎盘药物代谢——胎盘和胎儿均能代谢药物,胎儿循环(脐静脉)直接到达心脏和脑,药物在胎儿体内代谢较慢,疗效增加,作用时间延长。 5.药物的排泄——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排泄加快。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量减少,药物作用延长。妊娠高血压使药物排泄减慢减少。 (二)胎盘 1.胎盘的药物转运 药物通过胎盘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在母体的药动学以及胎盘的结构和功能状态 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饮作用、经膜孔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 2.胎盘的药动学 (1)分布——随妊娠时间增加,脐血流量增加,药物在胎盘内的分布量增加,同时也使药物在胎儿与母体之间扩散时间延长。 (2)代谢——胎盘可代谢某些药物 (三)胎儿 1.吸收——经胎盘转运,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羊水中蛋白含量很低,致使药物多呈游离型。另外:羊水肠道循环 2.药物的分布——从胎儿发育开始到妊娠终止,胎儿体液比例量下降,脂肪比例增加。药物分布改变。 胎儿血循环中蛋白质含量较低,将增加游离型药物进入组织的量。 胎儿的肝脏、脑相对较大,血流多,肝内药物分布增高。 胎儿的血脑屏障功能较差,导致药物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3.药物的代谢 ——胎儿肝脏代谢能力较弱。对一些药物(如水杨酸盐和巴比妥等)的解毒能力差,易达到中毒浓度。 4.药物的排泄 胎儿体内药物的排出要通过母体。药物代谢后极性大,不易通过胎盘转运到母体中,代谢物易在胎儿体内积蓄。 胎儿的肾小球滤过率低,肾脏排泄药物功能差,更易引起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蓄积。 三、小儿的药物动力学 (一)小儿药动学特点 1.药物的吸收 (1)口服给药——新生儿及婴幼儿胃酸分泌较少 (2)胃肠道外给药 新生儿及婴幼儿皮肤黏膜薄,体表面积较大,药物较易经皮肤吸收。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吸收不良,不适宜皮下注射给药。婴幼儿静脉给药为首选途径。 2.药物的分布 (1)机体组成的变化 新生儿及婴幼儿体液含量大,脂肪含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峰浓度降低,消除变慢,作用时间延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降低,血药浓度升高。 (2)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较少,亲和力低,血pH较低,血浆中存在竞争抑制物,药物分布容积增加,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3)血脑屏障未发育完全 3.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的药物代谢功能较低,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酶活性低。主要通过生物转化消除的药物代谢率低,半衰期延长,可能造成药物蓄积中毒。 另一方面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使药物代谢加速。 应综合考虑分析 (二)哺乳妇女用药 乳汁比血液稍偏酸性,会使乳汁中弱碱性药物的浓度高于血液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适用于成人、各年龄小儿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Gostell公式: 给药剂量计算: 按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首先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计算出药物的各种药物动力学参数,用药时再根据这些参数计算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基本要求 掌握给药方案的一般原则。掌握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对象。掌握根据患者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率常数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了解Wagner法、Giusti-Hayton 法、Richtschel一点法和重复一点法。 了解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了解根据生物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了解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了解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引起t1/2变动的因素 (1)剂量效应 (2)个体差异 (3)年龄的影响 (4)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5)生理及疾病因素的影响 四、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单室模型药物 双室模型药物 X0/τ保持不变,Css不变。但频幅会随τ发生改变 已知普鲁卡因胺胶囊F=0.85,t1/2=3.5h,V=2.0L/kg。若患者体重76kg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