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原子结构发现史”中科学要素剖析及教学反思
摘要:科学要素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因素,
其中包括观察、假说、实验、理论等。以“原子结构发现史”
为例,原子结构的确立历经理论探讨、实验探究、模型确立
三个阶段,体现了观察是建构与检验假说的基础;假说是解
释、预测现象以及指导实验的依据;实验是获取现象以及检
验假说的手段。教师应当返还属于学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关注学生的“错念”,培养学生提出假说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关键词:原子结构发现史;科学要素;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4?C0033?C04?中图分
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科学要素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因素,其中包括
观察、假说、实验、理论等。通过分析科学史可以看出,每
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过程均涉及科学要素。以“原子结构发
现史”为例,关于原子结构的系统性探究始于?16?世纪的科
技革命,原子结构的确立历经理论探讨、实验探究、模型确
立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体现了观察、假说、理论、实验等科
学要素的交互式作用。本文旨在剖析“原子结构发现史”背
后的科学要素,反思教学,以期为完善中学化学教学带来教
益。
1?原子结构发现史
1.1?原子结构的理论探讨时期
1897?年,电子被发现以后,科学家开始对原子结构进行
系统探讨。同年,汤姆生(Jospeh?John?Thomson,1857~
1940)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即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
(蛋糕),带负电的电子(葡萄干)均匀分布在球体之中。1903
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Lenard,1862~1947)“以吸收的
实验证明高速的阴极射线能通过数千个原子”。按照当时盛
行的半唯物主义者的看法,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无所有的
空间。勒纳德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里的若
干正电和负电的合成体”[1]。1904?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岗半
太郎(1865~?1950)提出“土星型原子模型”,即原子中心
是一个大质量的正电球,电子均匀地分布在环形轨道上。
“这一理论形成时,人们把原子看做一个太阳系,把有质量
的核比拟为处于中心的太阳,而轻质的电子则类似要和运行
的行星”[2]。因此,这一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完全囿于经典
力学的范畴。
1.2?原子结构的实验探索时期
1911?年,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建
议马斯登完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3]。实验发现,在大约
20000?个入射的α粒子中,只有?1?个α粒子在穿过金箔时发
生了?90°偏转。一束α粒子穿过金箔最可能偏转的角度是
0.87°。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
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有极少
数α粒子的偏转角度超过?90°,甚至几乎达到?180°。卢瑟
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获取的现象,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
模型”,即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并且电子的质量很小;
原子内全部正电荷集中在原子球体的中心,原子核约占原子
总体积的几万分之一;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电子在核外空间内,受到核电荷的电磁吸引绕核旋转。卢瑟
福成功地以实验证明了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并提出了能够
解释所有已知现象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为日后电子的
运动状态及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原子结构的确立时期
1920?年,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现象确认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电子构成的。与此同时,新的矛盾随即产生,亨利?莫塞
莱(Henry?Gwyn?Jeffreys?Moseley,1887~1915)发现,“每
种元素被阴极射线轰击时,能发射出具有特征频率ν的?X?射
线,ν为原子序数?N?所决定”[4]。这一结论促使卢瑟福大胆
地提出“可能还存在一种电中性的粒子”的新假说[5]。为了
检验这一假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James?Chadwick,
1891~1974)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932?年发现关于中子的
确凿证据。并于《英国皇家学会通报》上发表题为“中子的
存在”一文,详细地报告了实验结果及分析过程。有核模型
虽然在实验上取得成功,但按照经典力学理论,电子作圆周
运动时会辐射电磁波,损失能量。因此,理论上不存在稳定
形态的原子。20?世纪初期,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微观粒子
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假说相继提出。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德布罗意(Louis?Victorde?Broglie,
1892~1987)、海森堡(Werner?Karl?Heisenberg,1901~
1976)等著名科学家为揭示电子的运动状态做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5.2 诚实守信(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docx VIP
- S系列-STARFISH-SYK SYM智能型电动执行机构使用说明书(V1.80)(外发).pdf VIP
- 2019年中级标准化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完整考试题库500题(含参考答案).pdf VIP
- 银行信贷业务中担保方式调查.ppt VIP
- 马哲演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件.pptx VIP
- 标准化工程师考试题库.docx VIP
- 《矛盾分析法复习》课件.ppt VIP
- 矛盾分析法课件.ppt VIP
- 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docx VIP
- 心肺复苏及电除颤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