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pdf

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万科到阿里: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 从万科到阿里从万科到阿里::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公司控制权安排的新革命 2016年 11月 29 日 2015年 7月 10日,宝能系通过连续举牌,持股比例增至 15.7%,超过华润,成为万 科第一大股东,万科股权之争爆发。这场股权之争从开始就注定了它不是一场普通的并购。 并购对象万科的管理层是以王石为首的创业团队,使万科股权之争很快陷入,是应该 遵循资本市场的股权至上的逻辑、还是应该对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鼓励的争论之 中。 万科究竟是谁的万科?是王石创业团队的、是原第一大股东华润的,还是举牌后的新 股东宝能的?如果说万科股权之争预示着未来门外野蛮人入侵现象会频繁发生,那么,我 们应该如何保护和鼓励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本投资呢? 与悲催的万科陷入“谁的万科”争论不同,不仅过去和现在,即使未来很长一段时期 依然会控制在马云创业团队手中的阿里巴巴则显得比万科幸运得多。 2014年 9月 19日,阿里巴巴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从阿里的股权结构来看,第一 大股东软银(日本孙正义控股)和第二大股东雅虎分别持股 31.8%和 15.3%,远超阿里合 伙人团队所共同持有的 13%,而马云本人持股仅 7.6%。然而,根据阿里公司章程的相关规 定,以马云为首的 34 位合伙人有权力任命董事会的大多数成员,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幸运的不止阿里。2014 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同时发行两类股票。其中,A类 股票一股具有一票投票权,而 B类股票一股则具有20 票投票权。出资只占 20%的创始人刘 强东通过持有 B类股票,获得 83.7%的投票权,实现了对京东的绝对控制。 京东加入到 Google、Facebook等众多选择发行具有不平等投票权的双层股权结构股 票、来实现创业团队对公司实际控制的企业行列,演绎了互联网时代“劳动雇佣资本”的 新神话。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由于允许发行双层股权结构股票,成为百度、奇虎、搜房、优 酷、猎豹移动、YY语音等中国知名企业上市首选地。 股东为何接受不平等投票权股东为何接受不平等投票权 股东为何接受不平等投票权股东为何接受不平等投票权 我们看到,无论京东通过发行双层股权结构股票,还是阿里凭借合伙人制度,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以有限的出资额,通过实际或变相推出“不平等投票权”,实现了对企业的实 际控制,形成了“铁打的经理人,流水的股东”的局面。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这些通过“不平等投票权”而收获的幸运呢?如果马云创业团队 的人力资本投资需要通过控制权安排进行激励,难道软银雅虎的投资就不需要相应的控制 权安排来进行激励吗? 合伙人制度、双层股权结构这些新兴控制权安排模式的出现,却表明不仅阿里主要股 东软银、雅虎心甘情愿把控制权交给马云的创业团队,而且外部的分散 A 股股东用实际购 买行动表明,愿意接受持有 B 股的创业团队对公司控制的事实。由于合伙人制度和双层股 权结构等均采用“不平等投票权”的控制权安排,突破了以往流行的“股东利益保护导向” 范式,因此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公司治理从传统“股东利益保护导向”范式转向“利益相关 者利益保护导向”范式的新证据。 但是,通过合伙人制度和双层股权结构所实现的不平等投票权,并非像利益相关者理 论所预期的那样,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控制权,经理人向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负责,而 是将控制权更加集中地掌握在阿里合伙人团队或持有 B 股的创业团队手中。因而,我们可 以把以阿里合伙人制度和Google、京东等发行双层股权结构股票等实现的以“不平等投票 权”为特征的新兴控制权安排模式,称为现代股份公司控制权安排的一场“新革命”。 我们看到,最优的控制权安排,是在具有可承兑收入之间的创业团队与主要股东之间 的状态依存。按照 201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的不完全合约理论,除了剩余控制权, 产权所有者还具有剩余索取权,以此来实现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匹配。 这里所谓的剩余索取权,指的是产权所有者将拥有在扣除固定的合约支付(例如雇员 的薪酬、银行贷款的利息等)后企业收入剩余的要求权。受益顺序排在合同支付者之后, 决定了产权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实质是——承担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文档评论(0)

153****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