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_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学课件设计.ppt

高中美术_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教学课件设计.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与主张中西融合不同的是一批画家力求在传统中国画基础上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笔墨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发展,主张“借古开今”。 二、“借古开今”型 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便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齐白石作品特点 《荷花水鸟图》朱耷(清) 《寿酒》齐白石 齐白石 特点: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较强的民间气息、雅俗共赏 中国嘉德2011春拍首次推出的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联合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举槌,该夜场总成交额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受瞩目的拍品——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后,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最终一位场内藏家以4.255亿元人民币将其收入囊中,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影响最广、最深远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不仅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影响了无数人,也是国际范围内最受人尊敬,也广为大家所理解和爱戴的画家。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墨梅图》王冕(元) 潘天寿作品特点 特点:山水画与花鸟画结合、笔墨、色彩浓重构图奇特。有较强的装饰性。 《墨竹图》吴镇(元) 《灵岩涧一角》潘天寿 黄宾虹作品特点 特点:师法自然,创“黑、密、厚、重”,虚实有致的山水风格。 《仿古山水图》董其昌(明) 《山水册页》黄宾虹 课 堂 回 顾 一、历史背景 二、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中西融合 徐悲鸿 写实、重结构、重色彩 蒋兆和 形象真实、明暗处理 林风眠 墨色结合、弃写求画、方形构图 借古开今 齐白石 使用象征和夸张的手法,较强的民间气息、雅俗共赏 潘天寿 山水与花卉结合,笔墨色彩浓重,有装饰性,构图奇特。 黄宾虹 创“黑、密、厚、重”,虚实有致的山水风格。 课堂练习 从两幅作品中选其一,尝试分析作品的特点。 《记写雁荡山花》 《小鸡》 ● 思考讨论: 请分析李可染的作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和《清漓风光图》,说出它属于中西融合还是借古开今,并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意识 20世纪已经过去,那当今乃至以后,我们的文化艺术又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如果你是一名艺术者又将如何创新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请同学们写一篇500字的体会文章。 课后作业 欢迎大家课后和我交流 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 中国画 、 中医 、京剧 中国画的分类(题材)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通过作品分析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区别? 西方油画:重结构、明暗、 体积、光色、比例、透视 中国画:重笔墨、线、形神兼备、诗书画印一体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成就了中国画独有的特点,那面对新时期的中国画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是抛弃还是创新与继承? 20世纪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掀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全国从经济、军事、艺术、文化各方面力图振兴救国,来改变中国的贫穷与落后。表现在美术领域便出现了“洋为中用,中西融合”和“借古开今”的两种主张。 ● 20世纪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一批留学日本、欧美的画家主张借鉴西方绘画,来创新中国的传统绘画,从而开拓出“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的创新之路。 成就最高的当推徐悲鸿、蒋兆和和林风眠。 一、“中西融合”型 ● 20世纪中国画的变革 徐悲鸿作品特点 特点:写实、重结构、重色彩 《泰戈尔像》 徐悲鸿 《太白行吟图》梁楷 ( 南宋) 徐悲鸿,中国著名油画家、国画家,画“马”名家,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艺术奠基人,其独特个性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派,一生热爱中国绘画与美术教育事业,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中国国画改革先驱者,被誉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曾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 《愚公移山》 徐悲鸿 1940年 明暗、结构、色彩融入中国传统绘画。 1940年2月,圣雄甘地访问尼克坦,泰戈尔将徐悲鸿引见给甘地,徐悲鸿此前已经开始构思创作愚公移山的故事,在徐悲鸿先生为甘地画像的过程中,徐悲鸿先生被甘地的精神所感动,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愚公的影子,随后几个月开始创作了《愚公移山》的草稿以及人物写生素描稿数十幅,1940年11月徐悲鸿从印度返回新加坡。1941年8月徐悲鸿先后完成巨幅设色水墨画《愚公移山》和油画《愚公移山》共有两个版本。 画面上,大师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磅礴的创作激情,巧妙地将西画技法和中国传统题材相结合。画中场面宏大,愚公白发长须,拄锄而立;开山壮士体魄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