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启诗中的“惊”“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高启诗中的“惊”“乌” 高启实乃有明三百年间最著名的诗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评价高启时说:“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①他 虽然在三十九岁那年就惨死在专制政权的屠刀下, 却创作了大量 诗篇,只流传至今的就有两千余首。 这些诗歌作为诗人内心的真 实表白,在窥探诗人心路历程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更别 说,其诗歌所存传的情感,大多包孕着时代巨变中的血泪印痕。 据笔者初步统计,在高启诗中,共出现“惊” 228 字,分布 于 221 首诗中, 其中有十几首诗都出现了把“惊”、 “乌”联系 起来使用的现象,他们虽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象服务于诗歌, 但其中多有暗流涌动之处。 诗人在用“惊”以表达处身时代氛围 诚惶诚恐的心态的同时, 更以“乌”这个带有不定意义指向的意 象来刻画更为生动具体的生命形象。 它们二者结合在一起, 以声 声惊怖的乌啼将一个乱离时代的诗人的真实历史面貌完整地再 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更透彻地触摸到失志诗人的痛苦惊恐, 穿透 高压政治环境下诗人内心忐忑不安的惊惶, 本文就试图从以下两 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一是失志之“惊”,一是自处之“惊”。 一、失志之“惊” 高启笔下的“惊”“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 那些作为失意 士子写照的组合意象, 时常寄托了他的向往和追求, 孤寂与愁苦, 甚至沮丧与失望。 在中国古人那里, 他们时常将自己抑郁不得志 的失意心境通过某种可以寄托且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意象表达 出来,或发泄心中的愤懑,或吐露自己的不满。高启自然也摆脱 不了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 从而以他那特有的豪宕凌厉、 奔放驰 骋的才华将诗作为唯一可以呈现世事、坦露心扉、书写意绪的工 具,并把“惊”“乌”作为衷情的对象, 在哀苦情浓的笔调中寄 寓着无尽的情感。大多写作于元末的这些诗, 从诗歌所体现出来 的诗人心绪的启变衍化,就可以让我们窥见诗人当时的抑郁痛苦 与颤栗忧惧,对于探索诗人前期的心迹有重要价值。 从这里, 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身上那种强烈的儒士情结时时在指引他更 多地把视角转移到外部大环境中去, 而不仅仅是自身。这对于一 个只向诗歌寻求人生寄托,“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青 丘子歌》,《高青丘集》,卷十一)的诗人来说,是极为可贵的。 梳理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文人的诗作 中,作为失意士子的写照的抒情主人公,通常只把诗篇的视野收 缩在自己一人的痛苦际遇上,仿佛世上只有他一人抑郁不得志。 这种内敛式的艺术处理,虽最大程度彰显了个人的情感意志, 却 稀释了一直接受的“家国同构”的正统儒士理念, 将个人的利益 置于国家民族之上。通过上述诗歌的分析, 我们对此应当无可否 认:高启在承受因追求自由所遭受的失落的痛苦打击时, 用他那 超逸的诗才,把视角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给传统文人的生活注 入了新的血液,解构了千古文人心中的亘古不变的 “梦”,还 给了国家民族一个公道。正如诗人在《中秋玩月张校理宅得南字》 (《高青丘集》,卷八)中希冀的那样:“何人为我挥天戈,乾 坤多难俱平戡。行者得还居者乐,清光所及恩皆覃。”这个身处 乱世的失意士子,以自己的诗歌向人们展示了他内心真实的情 感:渴望战乱平戡,社会清明,人民生活在安乐之中。所以,我 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作为一个从传统儒家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 诗人,高启骨子里的儒士情结和济世思想是很强烈的, “他始终 不能丢弃作为儒士那份悲天悯人,拯救斯民于水火的职责与理 想”②。 二、自处之“惊” 诗人除了把“惊”“乌”意象作为封建时代失意士子的写 照之外,还给它赋予另一种意味,即灾难、噩运来临的前兆。这 些大多作于入明以后的诗歌所透露出来的深刻内涵应当与诗人 当时步履维艰的生存处境有密切关系。 初生的封建集权王朝的稳 定与发展一方面剥夺了他享受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的权利, 另一 方面更要求他以儒为吏,为新政权效力。所以,高启入明后,“常 常处在一种如履薄冰的境地, 个性与环境的尖锐冲突日益浮上水 面”③,接踵而至的是一种战战兢兢、惊惧不安的心境。这些气 韵衰飒的诗歌,情调不失怆楚凄清、苍凉哀婉,诗人往往以他那 特有的情愫激穿了“惊”“乌”表层面貌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将诗句间惴惴莫保的不安渗出。它给读者造成的心理上的阴影, 是显而易见的。如《忆昨行寄吴中诸故人》(《高青丘集》,卷 八)、《夜闻谢太史诵李杜诗》(《高青丘集》,卷^一)、《宿 蔡村夜起》(《高青丘集》,卷九)等。 诗人身陷令人惊惧的处境,内心渴求得到解脱,但是高压的 政治环境并不给他任何机会, 于是,诗人只能以他那敏感的诗心 将一种抑郁难言之意蕴从低回盘转的笔调中渗出。 诗人所“惊” 者不仅仅在于诗歌中为了烘托感情而刻画的那些客观实在的 “惊人”的事物(如谢太史悲壮激烈的歌声,不合时宜的风吹), 更是对自己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