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谈从“邈影如生”到“恍恍如生”
: In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 Dunhuang
portrait eulogies were a kind of literature that combined portraits with eulogies ,and were mainly used to help later generations in remembering and honoring their ancestors. The Pedigree of the Portraits of Family Fang now kept in Yuzhong county museum in Gansu Province is a genealogy form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ontains an article recalling relatives and old acquaintances 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portrait eulogy according to its style and content ,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rtrait eulogies of Dunhuang.
Keywords: portrait ; portrait eulogies ; memorial
portrait
一“邈其影像,铭记千春” 兰州市榆中县博物馆藏《方氏像谱》中绘有九世祖方思远写 真全身像(图 1),画面中,九世祖头戴乌纱帽,身着大红补服, 补纹为描金麒麟,配以祥云、山石图案,腰系金带,右手置于右 膝,左手扶腰带,端坐于交椅上。右榜题云:
九世祖公,崇礼之子,思远,字后池,系陕西都司,柳泉有
从面相上看,像主脸方形略带圆,下巴尖;一字眉,长度较 眼睛稍长;淡墨勾出鼻形,鼻梁两侧淡墨皴染,增强了鼻子的体 面感;八字须、山羊胡;两耳轮廓分明,长度在眉鼻之间。墨赭 色勾勒出五官、面部皱纹,淡赭石略施晕染,给人以沉稳持重之 感。
在这幅画像后面, 附有一篇顺治年间撰写的写真像赞文。 篇赞文未有标题,但从内容可推知为九世祖方思远写真像之赞 文。现标点移录如下(图 2):
羡之别我
岳翁也,今忽十三年矣,居恒思,我
翁未尝不形诸梦寐。倾回,恢来、显来二室兄于兵燹后修 家
谱,予时无容效力,旁瞻我
翁遗像,恍恍如生,殆不胜有今昔之感!云爰述绩,悃谬 成鄙,韵书
于册末。
忆昔结缡事,我翁辕前趋步拾遗风,功名善后惟守拙,孝 友承
先与古同。卫篆数年谁匹耦,条戎边胶开细柳。投醪挟纩 入军心,
兵士欢呼名不朽。无端谤匣梦中传,解甲归来卧柳泉。数
良田娱丘壑,一泓曲水弄潺。忽焉厌绝人间事,当日乘 螭
即归去。彼时母去已有年,屈指数来已为廿。如今又复 几
变更,凄其风景悼无声。幸翁门第犹如故,有子有孙各
擅名。双双桂萼自芬芳,尕尕兰荪玉树光。异日翮丰抟 万
里,泉台一片有余香。吁嗟兮!沧海竟为田,陵阜又成 谷。
我翁昔视予犹子名也,半子实也。恧偶睹
遗像神怆然耶!献短歌当痛哭。
时
顺治己亥年黄钟月望日愚婿石文羡顿首书
从该赞文可知, “遗像”便是逝者写真像, 具有很强的写实 性,否则不会有“恍恍如生,殆不胜有今昔之感”。虽说这篇赞 文撰写于逝者谢世多年, 但仍属于写真赞文。 从赞文正文部分的 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在其岳父谢世十多年后,瞻仰其遗像,思念 之情油然而生, 遂写这篇赞文以寄缅怀追思之情。 在缅怀抒情的 过程当中, 绝大部分文字记述主人翁生平事迹。 可见这幅遗像起 到了“邈画生前貌,贵图后人看”的作用。
据文献典籍记载, 我国在魏晋时就有绘画、 文学相结合的像 赞形式。《晋书 ?隐逸 ?宋纤》记载:
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 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 惟与阴?J、齐好友善。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 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漱何流?身不可见, 名不可求。”[1]
由此可知,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地区很早就有像赞结合 的形式。除此而外,自三国以来,中国寺院文学就有图赞一体的 形式,并且这种习俗和传统一直延续到有清一代 [2] 。其共同的 特点都是像主生前或死后,请人为其画像留影,并写赞文,用于 歌功颂德,祭祀缅怀。敦煌出土了大量的晚唐五代时期的写真、 邈真赞, 诸位贤达老师对此已经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同为丝绸 古道上的写真赞,虽然年代、地域有所不同,但作为从中原地区 进入河西走廊的入口――兰州地区, 与敦煌一样, 同为丝绸之路 之重镇, 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