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偏好、报酬心理契合度与组织承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16
Social Preferences , CompensationPsychological Fi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YANG Zhiqiang1 , SHI Benren2 , SHI Shuiping2 (1.School of Accounting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 510320;
2.School of Managemen,t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This paper conductes experiments with 340 managers; results show that manager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terprise characteristics affect their social preferences significantly. Inequity aversion preference and competitive preference have positiv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correlation of compensationpsychological fi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while reciprocal preference ,
social welfare preference etc. have negative mediating effect. 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 prosocial preference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while dessocial preferences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Overall , managers have obvious prosocial preferences rather than dessocial preferences , which may be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 of trust structure in China.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各行业企业正 面临现代化 ?D 型的节点,基于个性化的行为模式不断增多。研 究表明,当组织价值观、企业文化与员工偏好契合时,往往能提 高其组织承诺 [1] 。亲社会性偏好作为组织运行的“润滑剂”, 容易在团队中产生积极的感觉, 形成稳定的组织承诺。 中国传统 文化中宣扬的是“善”, 例如儒家主张“仁, 爱”、佛家提倡“慈 悲为怀”等等,谦让和谐、礼尚往来、公平公正、舍己为人等等 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企业激励制度设计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对组织承诺结构众说纷纭的时代,在经历 了单边投入、情感依赖等阶段后,直到 90 年代才形成较统一的
看法,进入了多维结构阶段。例如Meyer和Allen (1991)的“三 因素结构”、凌文辁等的“五因素模型” [2] 等等。实际上,早 期OReilly和Chatman的观点极具代表性,即认为组织承诺反映 了员工与组织之间三种不同层次的“心理契约”: 顺从、认同和 内化 [3] 。如何在激励契约中嵌入个体社会偏好,提高其组织承 诺层次是至关重要的。
1 理论与假设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建构性替代主要体现在两 方面:第一,“信念 -偏好-约束”假说对“经济人”假说的替代; 第二,行为博弈假设对策略博弈假设的替代。近十年来,一系列 有说服力的行为博弈实验, 譬如最后通牒实验中响应者拒绝提议 者一个正的分配方案、 礼物交换实验中的互惠互利行为等等, 催 生了社会偏好理论的出现 [4] 。社会偏好是指人们除了关注自己 的利益外, 还关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偏好, 由 Camerer( 1997) 首次提出, 并经由 Fehr 和 Schmidt(1999)、Andreoni 和 Miller (2002)等学者的发展而形成的体系。 大致分为不公平厌恶偏好、 社会福利偏好、互惠偏好、利他偏好、竞争性偏好等类型。社会 偏好有积极的一面, 即“友好型社会偏好”, 比如积极互惠带来 合作行为等等 [5] ;但也有消极的一面, 即“破坏型社会偏好”, 比如消极互惠主义带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