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重庆市潘敏老师教学设计.docVIP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重庆市潘敏老师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渡荆门送别 大渡口区潘敏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2、通过知人论事的方法,把握诗歌情感。(难点) 3、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画面美。(重点)教学步骤: 导入:他,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稚气,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义气。他就是——诗仙李太白,我们曾学习过他的哪些诗歌?(每一首都是琅琅上口的经典。今天我们要再次与李白邂逅,与他一同《渡荆门送别》!)(板书诗题)一、循声识美晓诗意 (朗读是亲近诗歌的最佳方式)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朗读是具有韵律美的:朗读指导一:读出韵律美。 2、读出节奏。多数诗句我们的节奏是221,只有少数处理为212,且诗的二三联对仗工整,所以也要注意。来一起试试吧——生齐读。 3、读出韵味。本诗除了节奏鲜明,韵脚也比较整齐。(生找押韵,师在课件上标注出,并让学生笔记) 鲜明的节奏使朗读韵味悠长,整齐的押韵使诗歌具有回环的美感,我们再次朗读,注意韵与律的配合。1、解题入诗: 1)诗题为《渡荆门送别》,表明这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那么,你能告诉老师,从诗中看是谁在送别谁?(故乡水送别李白,点借代)2)从何处送别?又要去到哪里呢? 李白由重岩叠嶂的巴蜀山区进入广阔无际的荆楚平原。所以诗歌是这样说的——“渡远荆门外”“万里送行舟”。 3)紧接着,诗人又写了什么?——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是在写景。 4)综合看来,四联依次在叙事、写景、抒情(ppt展示)。这是律诗的基本结构。 让我们带着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美哦!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音律美,但诗歌的美不只在音律,更在意境,这才是诗歌源远流长的根源美。比如,老师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就会浮现雄阔壮观的画面!(图片)所以,苏轼评价写景的最高境界是“诗中有画”。美的画面读之可以感受,更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描绘,你看——“大漠啊,黄沙茫茫无边无际,烽烟扶摇冲天而起,滔滔黄河横亘苍茫,西坠乌金映照苍穹,眼睛所望之处,只有地广大无垠,天苍茫无边”,描绘者只需要抓住读诗时的主观体验进行评价,并对景物或画面的特征加以描写修饰,意境美可意会也可言传! 技巧指导:1、确定画面的中心景点2、抓住特点描写修饰3、调动联想想象构筑场景4、主观评价点亮画面 其实,《渡荆门送别》的写景两联也颇有境界。我们一起来入诗品画吧!二、入画赏美构意境 1、诗中写景的两联是:(生读)他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小组合作,最优美的语言、最精美的构思、最合理的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 1)但见群峰万叠,已在身后,平野无涯,尽展眼前。一路被群山挟持的长江欢快的流向远方,目力所及,无边无涯。人的视野豁然开朗,心境也随之开阔!2)月轮投影在江中,如天上飞下的镜子,云朵高高垒起,宛如仙山楼阁,江流变得舒缓,天宇变得十分旷廖。——(如梦如幻,变幻的美,梦幻的美)比如,老师从“山随平野尽”一句读到了这样的画面:“船过荆门山,蜀地高大的群山,便悠悠退后。群山退尽,原野却一展风华,平铺直叙,直于天连成一片,成了眼前最壮阔的底色!”——平原广阔,壮丽非常(壮阔美)。江入大荒流:一路奔腾咆哮的长江,一出荆门山口忽就转了性子,变得矜持而温柔,她放慢了脚步,徐徐往前流淌,一直流进了原野最深处,仿佛是要流到地与天交接的尽头,无边无涯。 月下飞天镜:江流平缓不知它流向何处,反而是月儿圆圆,始终印在江心。微波粼粼,冷光皎皎,似天上明镜误落凡尘。船儿轻荡,月华铺洒,这个月夜何其旷廖! 云生结海楼:趁着月色再望前路,云朵高高垒起,宛如仙山楼阁,我的船儿似要在仙境中穿巡,却总是到不了那云雾飘渺的仙山楼阁中,江天辽远,云雾氤氲,似真似幻! ——这里有瑰丽的想象,大气磅礴。江山月云大荒,本是无生命的靜景,但是 在同学们描绘的画面中,他们都动了起来,具有了动态的美感——流动之美。诗人是如何化静为动的?(或那些词语特别能体现这种动态的美?)明确:随、入、飞、结。 浪漫的想象将所见之景变得奇幻,精妙的动词将入画的美景变得灵动,让我们再读诗歌,注意重读、延读点睛之笔的几个动词来点活写景联的画面美,意境美。(朗读指导二:读出画面美)三、知人论诗明感情 从诗中,你读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思乡。从哪里读出来的?1、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思念之情。(板书)(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尾联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和依恋之情。但是,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背后往往也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情怀。借大家学过的《观沧海》为例,曹操“日月之行,如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838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人上传的公开课课件都基本上有配套的教学设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