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
《井》 杜运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3、分析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井”的象征意义——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2、分析理解“井”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教学方法
品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井是一种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中国传说是伯益发明了井,井是古代人民家家户户都具备的东西。井里的水来自地下水,清澈、清凉。“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的汲取。今天的这首以“井”为标题的诗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二、作者介绍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8年-2002年),笔名吴进、吴达翰,福建古田人,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诗人、爱国归侨,“九叶派”诗人之一。
大学期间曾应召入飞虎队和中国驻印军任翻译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杜运燮的诗作《秋》因为“朦胧”曾被诗评质疑,之后“朦胧”一词逐渐演变成诗歌史上的专用名词。杜运燮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2002年7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2、杜运燮作品
诗集
《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
《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八叶集》(合集);
散文集
《热带风光》等;
《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3、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4、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44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交流喜欢的现代诗歌
(二)、现代诗歌的特点
(三)、朗读诗歌
1、个人自由朗读
2、学生朗读
(四)、学生交流讨论谈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难问题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分析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不事喧哗
“井” 甘于寂寞生命形态—内敛的、“静默”
默默承受坚忍不拔
(五)、诗歌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一、阅读诗歌第一节回答:
1、“井”的世界“完整和谐”的,有“几片草叶”,有“小小的天空”,有“几朵浮云”,三个意象构成了“井”的安适清静的环境,写出了“井”平淡而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
2、本节从总体上勾画了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形象分析
(1)勾画方法:
三个意象——几片草叶(绿色)、小小的天空(蓝色)、几朵浮云(白色)
衬托——简单的三个意象衬托了“井”的“完整和谐”
(2)形象特点——自足、乐观
二、赏析第二节
1、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构成一个整体,是抒情主人公“我”与对话者“你们”的对话。
2、形象分析:
(1)形象——“你们”,对话者。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
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
(2)形象特点:“你们”的“烦忧”
三、赏析第三节
1、诗句“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中“只好”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既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又写出“井”离开“温暖”的被迫与无奈,“井”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2、你怎样理解诗句“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满足于荒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生物_通过激素的调节(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英语_【课堂实录】Animals in Danger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英语_【课堂实录】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书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化学_【课堂实录】科学使用卫生清洁用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思想政治_【课堂实录】政府:国家行政机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数学_【课堂实录】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英语_【课堂实录】Animals in Danger Exercise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地理_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地理_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课件设计.ppt
- 高中数学_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生物_【课堂实录】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菩萨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世界选择北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生物_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1【课堂实录】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苏幕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虞美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蜀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