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
变文是唐五代说唱转变的底本,其作为民间说唱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变文来源于远古故事、民间歌谣传唱,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逐渐成熟,并在佛教东入的过程中吸收讲经文、因缘的特点,在唐代得以定型。
敦煌变文中的故事来源丰富,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如《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孟姜女变文》等10余篇作品,它们都将女性置于故事中心来推演情节。
变文中的女性人物涉及面十分广泛,上至欢喜国王夫人、秦穆公之女及凶狠恶毒的杨妃、舜后母等贵族女性,下至哭倒长城的孟姜女、面如荷花的打纱女、忠贞不屈的王陵母等身份低下的女性。
其中包含了“善”“恶”两种价值取向的女性形象,而这两种形象的价值评判是对立的。“善”“恶”既与内在的才德相关,也与外在的形象相连。
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有两个来源:佛教和世俗两个世界。佛教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其善恶美丑可以转化,向佛、虔诚是向美善转变的条件;世俗类变文中的女性身份有高下、贵贱之分,而才德是评判美丑的标准。
此外,世俗、佛教两类变文虽为两个来源、两套道德规范,却相互交叉融合,以此完成对变文中女性形象的多样化塑造。
1.胸怀大义的女性
“礼乐相济”“美善相乐”一直都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中心论题。中国传统的价值理论中“德”高于“形”,文学作品也善于以女子德行为中心来演绎故事。
变文受到儒家“比德”理论的影响,塑造了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汉将王陵变》中的陵母就是心怀家国、大义凛然的女性代表。
面对项羽部下钟离末领三百将士的威逼,她临危不惧,安慰儿媳道:“不畏,应是我儿斫他营。”面对对方的盘问,她侃侃而谈。最后因不愿成为儿子报国的包袱,选择自刎而死。
2.贞洁善良的女性
除了为正义献身的女性形象,变文中还有死事一夫、贞洁善良的秋胡妻、孟姜女等。
《秋胡变文》中的秋胡妻“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而外貌的美只是作为她美好德行的衬托,丈夫外出求取功名时,秋胡妻“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
当苦等丈夫未果,婆婆询问改嫁之事时,她痛心哭泣。遭到调戏时,她亦是果敢拒绝。
变文中正面的女性形象的美能够引起价值联想,这种“美”的特性中包含着道德的内容。因此,在儒家道德审美的影响下,变文中女性的外在形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主体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与此同时,敦煌变文受到佛教文化影响,所以,正面的女性形象通过外在容貌与内在道德的极致夸张描写,以渲染人物之美。
1.形神皆恶的女性
变文中有这样一些形神皆恶的女性。在《金刚丑女因缘》中,有金刚女表面上虔诚供佛,而实质上轻骂佛业,结果变得奇丑无比。
金刚女“浑身一似黑皮”面部“上唇半斤有余,鼻孔竹筒浑小”身体发肤“双脚跟头皴又僻,发如驴尾一枝枝。”但丑女通过佛前忏悔发愿,最终变得“发绀旋螺文,眉如初月翠,口似频婆果,四十二牙齿。”
对比发现,佛教题材中的丑恶女性形象有转化的方式———虔心崇佛。这是敦煌变文宣扬佛教精神的体现,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然而世俗题材中恶女最终的结局是受到惩罚,例如被丈夫休弃。这体现了儒释两家不同的道德规范、道德惩戒模式。
2.凶狠恶毒的女性
中国人习惯从审美中获得感官愉悦,审丑是需要勇气和胆魄的,变文中凶狠恶毒的女性形象是作为“美善”的对立面存在,使人获得痛楚和不快感。
《韩擒虎话本》中的杨妃作为妻子,为了权势不惜用药酒毒死自己的丈夫。杨妃为帮助自己的父亲谋权篡位,在设计毒死丈夫后,没有半点哀恸,只一心惦记夺权。
敦煌变文中的两类反面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中国古代丑妇形象。无论是凶狠恶毒的舜后母、连母、杨妃,又或是形神皆恶的龅牙女,相比于中原文学的“恶女”形象,展现了一幅不同的创作风貌。
而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敦煌变文塑造的“恶女”形象中,女性外貌的丑与内心的丑相互加持,呈现出极度夸张外形丑态,使人物透露出滑稽感、新奇感和厌恶感。
1.底层文学的直接书写,反映真实的人生世相
变文作为讲唱艺术的案头读本,表演时直接面向僧徒和民众。相较于大浪淘沙中留存的中原文学而言,文人加工痕迹较少,是一种被“转变”的俗文学。
从传播角度来看,变文故事除了来源于佛经故事,也来源于中原文学中的历史故事、世俗故事,同时,还来源于敦煌当地历史人物,如《张义潮变文》。
从案头文学、佛经转变为民间书写,故事题材、人物塑造会随文学受众、文化环境、实用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人民大众是变文的主要传播对象,俗讲僧人、讲唱艺人将枯燥无味的佛经、直笔书写的史书、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改写得更加引人入胜,更接近敦煌人民的生活实际。
因此,塑造“丑女”时,加以戏谑和嘲讽,利用夸张的笔法达到感官刺激和情感震撼的效果。
描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