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年锂电池行业研究报告
一、 汽车智能化是趋势,奠定电池高能量密度方向
1.1 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理论
1.2 汽车智能化奠定高能量密度为电池终局方向
性能是新商品早期看点:早期手机的出现,解决了人们远距离的联系需求,90 年代风靡的“大哥大”,售价超过2万元,在早期追求性能的过程中买单的消 费者一般为富豪。比如特斯拉公司早期产品Roadster,售价在10.9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超过70万元,续航里程约320公里,续航里程远远低于燃油车。
小众客户到大众客户转换,是爆发的体现:早期商品成型的时候,接下来要突 破市场边界,得寻求客户群体的转换,策略就是降低价格,使得产品具有性 价比,进入收入增长的收获期。
为什么我们认为高能量密度为电池终局的发展方向?1)在某一个阶段重点解决 客户最亟需的需求,一种细分会表现亮眼,但不改产业发展方向的规律。在80-90年代,通话联系的功能是最重要的痛点,主打通话功能且便宜抗摔的诺 基亚迅速崛起,成为手机行业的巨头。随着互联网基础网络搭建,智能手机 形成网络交互产品,在这一阶段诺基亚没有抓住机会,市场份额迅速被苹果 三星等瓜分。2)汽车未来是像房子一样的空间载体,智能化是趋势,也就奠 定电池终局方向是高能量密度,或三元或多元或新元素电池。从手机进入智 能化时代,2G-3G-5G的转换带给我们交互功能增多,同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手 机电池电量越来越不够用。如果汽车智能化趋势是不变的,那么电动车电池 作为“心脏”功能,必然需要提供足够的电量。汽车不像手机可以静态充电 使用+也不可无限堆叠电池用重量(电池质量大,会损失续航里程)换电容量, 假设未来汽车智能化功能需要损耗50%的电量,按照当前的续航里程打半折, 续航里程在300公里左右,这就与作为车属性从导入期到爆发期的逻辑基点相 反,我们认为,未来主流场景的电池终局的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3)当前 阶段亟需解决电动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效用,各类型的电池成本低就会导致市 占率提升。当前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都能做到500-800公里,已然满足车的属 性,接下来竞争的要素是各类型各元素电池的成本,从CTP结构的磷酸铁锂电 池再到大圆柱电池等等。
二、 锂电企业从“忍能”两条线中扩张护城河
目前市面上认知的电池,其实从电池发展史来看,并不是新电池,而是旧电池, 上世纪欧美在几种常见的电池体系中试出来的,最终确定以锂元素为体系的电池,后 续的演变就是微创新。
根据文献和结合新能源企业案例总结,对于锂电企业而言,“能线”代表技术创新 带动的向上空间,“忍线”代表成本下降驱动的向下空间,中间则为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现有技术体系下,行业“能线”的天花板已经能够看见(除非另辟蹊径,创新出新 元素电池突破行业“能线”天花板),企业技术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忍线” 的向下程度,生存空间就比同类企业大,所以当前阶段下,成本为王,以规模+良率等 形成雪球效应。
三、 能线:新技术迭代,抬升上限
3.1 锂电池技术迭代缓慢,触及“能线”上限
回顾电池的发展历史,人类最早的电池雏形是巴格达电池(Baghdad Battery)。 1932年,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巴格达城近郊格加特拉布阿村外,发现具有年代的陶罐(公 元前250-公元225年),陶罐由一根封闭的铜管,一根铁棒和沥青碎屑组成,被认为早 期用于金属首饰的制作。近代,伊拉克工匠将陶罐串联起来,向里面倒入酸液或碱性 水,发出的电流便可以用来给铜手饰电镀银金属,形成早期的电池雏形。
锂元素电池在20世纪60年代试错中被挑选。自1799年以来,从银锌电池、铜锌电 池、铅酸电池、锌锰电池、镍类电池(镍镉电池、镍铁电池和镍氢电池)、钠离子电池 等,科学家们纷纷从元素周期表中挑选释放离子较好的元素。20世纪60年代左右,锂 元素进入科学家们的视野,锂金属电极电势较低,质量较低,意味着在质量相同时, 金属锂比其它活泼金属能提供更多的电子,锂电池体系理论上能获得最大的能量密度, 从此奠定了锂离子体系电池,且2019年在车用领域迎来了大爆发。
回顾锂电池的发展历程,从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电池(含523、622、 811等)、固态电池等,我们发现材料端的化学成分通过不断的调试,配比不同导致性 能不同。电池不仅仅是物理方式的组装,里面牵扯到化学反应成份,电池生产技术已 经不能形成很深的壁垒,但是材料及工艺形成的壁垒是非常高的,需要时间的积累, 比如电池的一致性问题,海外龙头的电池一致性要高于国内电池龙头。再从电池材料 端出发,1)正极:目前主流三元电池中的镍钴锰配比不同,形成不同型号的正极材料, 正极环节与海外技术差距缩小的速度在加快。海外方面,四元正极材料正在研发当中, 发现镍钴锰铝酸锂NCAM正极材料表现出更加优越的性能;2)负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