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第18课 吆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第18课 吆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所在单元为民风民情单元。这是一篇写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作者萧乾以朴素轻松的语言,写出了旧时的北京街头叫卖的吆喝。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应关注到以下几点:第一,文章的结构;第二,文中吆喝的具体语言;第三,吆喝中传递出的老北京的精神和文化,第四,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关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语文休养,基本上能够准确捕捉和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也具有一定的语言品味和赏析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同伴的合作探究,能够比较准确的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绪,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体会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浓浓深情。但今天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或自己的表演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 4.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找同学起来读一下这几个字?让我们再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生看课文1分钟) 【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生: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烤白薯……应有尽有。 【师】: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是否显得散乱?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注意把握关键句和过渡句。) 生:时间顺序: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 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 4.【师】: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生1:热闹的北京城。 生2:我看到了一个个吆喝的生意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推着车,放声吆喝着。有过来买东西的人,就停下担子,热情地介绍商品。买东西的人走了,就又挑起担子,边吆喝边走远了。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风情。市井风情[板书]。 三.三读课文、三赏吆喝 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为什么?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 ,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

文档评论(0)

wenm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