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资思韵的性质
在另一篇文章中。
提醒读者需要关注的信息点是吴棫在《韵补》中对资思韵读音的描述,需要思考的是宋代人《诗经》音释中资思韵的叶韵注释,还有金元时期诗词用韵以及明人《诗经》叶韵注释方式的转变。这些均可说明其语音性质及其嬗变的过程。
一 思想音切都有异读
主张宋代有资思韵的学者,或以为就是今天的舌尖元音?和?,其实不然。根据《韵补》对资思韵的描述,它应当是一个圆唇的舌尖元音?。试想,如果是?的话,它与舌面元音i非常相似,在听感上就不会有所区别,吴棫、朱熹等也不会在《诗经》中要反反复复地注明这些韵字的叶读音。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在拟定或讨论资思韵的音值时,都忽视了从吴棫音释以及金人诗词协韵关系上来探讨其语音性质问题。
下面,我们以《韵补》卷一五支韵“斯”字音释作为讨论的话题。吴棫曰:
[斯]相支切,声当如西。《毛诗》斧以斯之,徐锴《说文系传》曰:“凡斯皆当读如西。”今惟马嘶方读如西,盖失之。疵疾移切,赀即移切,声皆放此。
按吴棫引用的《毛诗》出于《陈风·墓门》一章,“斯”与“知”相韵,此为暗引,以此可知同为支韵的“斯”“知”二字在吴棫语音中不能协韵。王质《诗总闻》于“斯”字亦作协读:“闻音曰,斯所宜切,徐氏凡斯皆读作西。”可与吴棫《韵补》互证
宋代,止摄支脂之合流,原有的介音消失,主要元音趋向于i,之后齐韵系也归并其中,且韵尾脱落。当齐韵系加入止摄时,止摄中的精庄组字的韵母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故齐韵系精组字与止摄精组字不能融合,而成为两个韵类。我们可以就“斯”字与“西”字的读音关系作几种讨论性推测:
如果支韵“斯”读si(息移切),与齐韵“西”读si(先稽切),两者语音毫无区别,“声当如西”这句话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可以推断,“斯”与“西”必不同音。
如果资思韵读如现在的舌尖元音?,则“斯”读s?,“西”读si,在听感上s?与si并没有什么区别,两者在诗文中仍可协韵,换句话说《诗经》“斯”与“知”相韵仍然是相当的和谐,无论现代的南方人与北方人都是如此
除非是“西”的声母舌面化,读如今音?i,这时s?与?i两者之间语音才有明显差别。即是如此,声母不同也不影响“协韵”。然而,这种假设在“兹”协读子之切(见下)的音释中就遇到麻烦,因为“子”字声母至今还是读舌尖音,所以“兹”读ts?与tsi的语音形式在听感上还是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假设是“斯”音如sy,因为属于舌尖声母,所以相应地读s?,这样才能与“西”音si产生区别,因此在《墓门》诗中与“知”不能协读。
实际上,吴棫在《韵补》中一再描述这些资思韵字与齐微韵的区别,说它们读似鱼虞韵。下面,不妨引述数段言论如下:
[兹]子之切,此也。子声本如济水之济,以济翻兹,方得本音。思息兹切,词似兹切,皆当用此音以翻,今读讹。又菑本侧持切,声当近之;慈本疾之切,声当近齐。今俗读此二音幾与鱼虞等韵相叶,其失之甚矣。
[资]如今读叶鱼韵,货也。……古资雌疵思词一类多与今鱼虞等韵叶用。
以上资思韵字,吴棫均说明其音读如鱼虞韵。不过,“幾与鱼虞等韵相叶”,只能说明它的相似性,因此,资思韵并不完全等于鱼虞韵,如果鱼虞韵的字读音为iu的话(有可能当时就发展为y),则资思韵为?,两者语音近似。
有学者认为,《韵补》描述资思韵读如鱼虞韵是当时某种方音如闽方音的表现,而不是通语行为,并且以现代闽方言中某些资思韵字读合口-u为例(如建安、厦门话:资tsu,师su。刘晓南2005)。我们的观点恰好相反,这些方言读资思韵为合口字正是宋代资思韵读如鱼虞韵的历史遗迹和语音变异,是北音南移的历史底层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的研究,笔者有充分理由否定“闽方音说”,资思韵读如舌尖圆唇音应当是早期官话音的表现。吴棫所言“俗音”只是相对于读书音而言,即今日所言“文白”异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资思韵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上文列举的文献材料看,时间上既有南宋也有北宋,地域上既有南方又有北方,因此,资思韵应当是通语行为而非地域方音,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前提。如果我们于这些基本事实罔视而不顾,话题就无从谈起。
即以《诗经》音释为例,宋人中除吴棫外,朱熹、王质和杨简等对资思韵都有叶读,这四人的籍贯地也都不一样:朱熹父籍徽州婺源,王质父籍山东汶上,杨简浙江慈溪(参见张民权2008);再则,朱熹学生甚多,来自南北各地,如果朱熹叶读音有误,学生听讲时肯定不会接受或提出异议。例如朱熹有个学生辅广,其家本河朔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南渡后流寓秀州之崇徳县,其方言应属于河朔地区北方官话音系。然而辅广著《协韵考异》一篇(附《诗童子问》一书卷末),对《诗集传》的一些叶读音有所议论,但对资思韵的叶读音却未有异议,此可反证人们对朱熹叶读音的接受。
根据朱熹的阐释,《诗经》叶读主要是便于讽诵,如《朱子语类》:“器之问《诗》叶韵之义。曰:只要音韵相叶,好吟哦讽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工程设计服务方案.doc VIP
- 【某工业厂房及管理楼水电安装施工方案】.doc
- 国家标准GB_T13306-2011标牌.pptx VIP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doc VIP
- 夜袭 (5-6人封闭)剧本杀全套剧本.docx VIP
-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pdf VIP
- 新食品原料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docx VIP
- 高中英语_选择性必修二 Unit 3 Understanding Ideas A New Chapter教学课件设计.ppt
- The_Very_Hungry_Caterpillar.ppt VIP
- 《医学心理学》第2章 心理学基础-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