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南城县外源明代朱祐榄墓发掘简报
1972年1月下旬,江西省的一名考古工人在南城县红湖社区红岭大队外源村北部挖掘出了明代的易王朱友培和妻子的墓地。挖掘了200多件文物,并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参考。挖掘工作包括以下报告。
(一) 小丘两支“双龙抢珠”碑
外源村位于县之东南,距城十七公里,南至洪门车站一公里。村庄座落在山谷小盆地东南方。村北有一高山,名曰金华山。山之南麓有一小丘陵。丘陵南端为一小山包,朱祐槟墓即在此山包之中。山包上有明清晚期墓葬。在山下水田路边,发现许多琉璃瓦片,从遗迹观察,似为享殿遗址。再往南约一百米处,依次有用红石雕成的文吏、武将、马、狮、望柱及汉白玉碑各一对。碑额雕刻双龙抢珠。碑身高322、宽111、厚35厘米。左碑因早年倾倒,风雨侵蚀,不见碑文。右碑刻有嘉靖十八、十九年赐祭朱祐槟夫妇的“御祭文”。
在上述小丘陵东西两侧各有一支脉向南延伸,形如双手合抱。在两支脉内侧发现了墙基瓦片,应是当年坟地的围墙。围墙范围之内,约有水田六七十亩,这和明代“亲王茔地五十亩”的规定大体相符合。根据《南城县志》记载,这一带原葬有许多民坟,自从朱祐槟圈地造坟之后,就不许老百姓在这里埋葬,也不许进山砍柴,并且圈占1159亩良田作为护坟地
(二) 石棺与红字木棺
该墓建于石山之中。造墓时先将石山凿开,用红条石做墙基,然后以38×21.1×8,及43×20×10厘米的素面青砖结砌。墓顶上再填封土,厚达122—200厘米。
墓为券棚式,分前后二室,设二道石门。全长820厘米,平面呈“凸”字形。墓门方向为正东南(图一、二、五)。
墓内墙壁经过磨洗,光滑平整,胶缝石灰细如一线,平直工整,甚为美观。石门和棺台雕刻精工,说明当时造墓工人具有很高的建筑水平。
墓门前有一墓道,长492、宽310厘米,自东南向西北倾斜至墓门口,南端比北端高55厘米。地面铺垫一层厚为39—68厘米的黄土。
墓门为券拱形,内空宽162、深112、高212厘米。门上以青砖卷砌六层成墙。每两层之间砌横箍一道,合为六卷七箍。七箍之上平铺一层,两边砌眠砖与之相齐成为羽墙(图九)。门卷厚122厘米,中塞三道青砖封门墙。墙后即为插板式石门。以两块宽178、高119、厚9.5厘米红石板插于墓门两边的石槽中,石槽顶上再压一块千斤石。门卷地面及门槛全用红条石铺砌(图三、一O)。
石门后为前室,深121、宽162、高212厘米。仰顶为卷棚式。墓底铺以长条红麻石,室内空无一物。
前室后为二门,门之上下左右各以条石构成门框。门为双扉枢轴式(图一一),各以宽92、高211厘米的素面红石板构成。铺首以原石料凿成17×15×5厘米的狮首,口含铜环。双扉靠轴一边厚12、靠铺首一边厚7厘米。两扉门关闭时不紧合,缝隙宽约2厘米。门缝背面有一长40、宽14厘米的石栓(图四)插于门槛后石槽中,与历次发掘的帝王陵墓的自来石不同。
开二门为后室,高297、宽362、长520厘米,仰顶亦为卷棚式。墓底铺以32×32厘米的方砖。左右两壁各有一高62、宽80、深38厘米的壁龛,龛内各放有小木箱子4个,已腐朽一空。墓室后壁亦有二壁龛,龛高110、宽102、深30厘米,各放置一副圹志。左右墓壁在第28、29两层砖上各刻画三个卦象。后壁及二门门框上面,在同一水平地方各刻画一个卦象,均填以朱砂。乾卦在西北,巽卦在东南,与墓向一致。
后室正中为一红石棺台。高60、宽233、长266厘米。台之四侧有间柱的须弥座,并雕刻有莲瓣图案。台面铺以方砖,砖上置有垫石三行。左右两行各有五块20×20×7的方石,中间一行为五块44×21×7长方形石块。垫石上搁置两具红漆棺木。左为朱祐槟,右为彭氏。棺台前面地上放置110个陶仪仗俑,分六行排列,上面积满汗土(图一二)。
棺台东边15厘米处有一石座子,高68、宽54、长54厘米。座上置一红漆木匣,匣上有锁(图一三)。匣已朽烂,只剩漆皮,保持匣子形状。内置一谥册。册为木质,上刻有阴文,烫以金粉。因腐蚀严重,仅能辨认个别字句。中有“谥曰端……工部造”等字,故知为朱祐槟死后皇室追悼的谥文。
二具棺柩均已腐朽,只剩一层红漆皮保持棺木外形。彭棺长210、宽83—89、高71厘米。朱棺长210、宽86—92、高93厘米。彭棺棺盖已塌陷,盖上置一素面铜镜。朱棺盖上写有“大明益端王”五个白字。二尸俱为直肢仰身葬,头向均与墓门方向相反。由于彭氏先死两年,停棺别处再迁葬,因此骸骨腐朽更为严重,棺内器物位置也略有扰动、损失。
(三) 明初金凤推动物
该墓器物除一对金簪一副玉带出自朱祐槟棺内、陶俑放在棺台前以外,均出自彭氏棺内(图六)。
1.金凤钗1对。凤高10.5、钗脚高12.5厘米,钗脚切面为扁形,上宽下狭,背款“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
凤的姿势,一俯一仰,俯者状极虔敬,仰者意态昂然。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