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不同形象的比较.docxVIP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不同形象的比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格拉底与孔子两种不同形象的比较 孔子可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代大师”。吕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圣人,但他似乎比孔子更为重要。但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建设上一样具有赫功伟勋和彼此相当的地位,他们的学说和形象均系后人整理和塑造而成。他们在表面上的受人敬重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归于他们本身所倡导的思想精神的差异(详见后文)。 罗素曾言,哲学家“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在学术界已经基本上接受了雅斯贝尔斯的枢纽时代说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种突破又与“崩坏”有着某种联系。试看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群起纷争,原始的社会秩序彻底瓦解,在文化秩序上,也是“圣贤不明,道德不一”,乃至“天下大乱” 社会历史的剧变,也相应地导致思维上的巨大飞跃。人们破天荒地感到要以自己的努力控制事件的进程,恢复或创建良好的秩序。在这场转折或漩涡之中,少数优异分子便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或者说他们经过观察与思考,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便挺身而出,济世救人。孔子和苏格拉底便属此列,一个周游列国,达则施行仁政,退则传道解惑;一个漫步街头,逢人便与辩论,以图找寻真谛,在他们的个人经历上,颇多类似之处: (1)都生于乱世但生年不详,且都幸而年过七十,充满人生睿智,都是诲人不倦的“师长”。 (2)都潜心致力于道德问题,而无暇顾及天地自然的物理问题,“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3)都毕生好学,废寝忘食,但都认为自己一无所知。“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4)都尽心竭力,分毫不爽地践行自己的学说,一个成仁至圣,一个体现“美德即知识”。所以,他们的感化力和吸引力,不仅是由于学识的卓绝,而更是因为他们完美无缺的人格的伟大。 (5)心中都有一个敬畏,孔子信服“天命”,而苏格拉底则听从于神谕。 (6)都“述而不作”,主要言行均在死后由弟子追录。至于核心思想,孔子经由孟子和荀子而理论化,苏格拉底则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而系统化。 (7)生前都因“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孔子数番被围,“似丧家之狗”;而苏格拉底竟以不虔敬和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处死刑。 当然,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类文明的奠基者之一,孔子弟子三千,代代相因,蔚然形成一大学派——儒家;苏格拉底也谛造了希腊最大的学派——小苏格拉底派。孔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关于苏格拉底我们还可以补充几句:他无疑是斯多葛党派(以德行为诸善之首,节制、禁欲)的先驱,而该派中的许多观念,被基督教徒接受下来,经过改造纳为己有;苏格拉底的目的论,直接影响了希腊后期的哲学,并对中世纪的哲学和神学,乃至近代的哲学和科学都发生过不少的影响,是欧洲哲学史上一个渊远流长的重要理论 指出他们之间的惊人相似,是试图透过他们两位天才人物,来比较和对照中西文化传统,也就是说,通过他们之间的微妙差异,来审视中西文化日后发展的不同。当然,我们并非认为他们完全决定了各自历史的延伸方向。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作为中西智慧的化身,各自参与了思维空间和意识范围的开拓和定型,势必在文化建构中起到某种导向作用。 我们首先从求知意向或思维方式上入手,孔子虽欲为社会框定稳固的道德基础,但他没有创立崭新的思想或超绝的理论以统一人心,而是赋予模糊不清的传统思想以明确的内容,此便是“仁”,仁者,二人也,是指人际互动之道,相互对待的准则;仁者,爱人也,须正心诚意,扩充自然之情,推及他人,所以仁又指性格的陶冶,人格的完善,具有情感的特征,不过,孔子从未给予仁以明确的界定,仅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具体的情境予以相机指点。但仁又非零碎或矛盾的东西,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在丰富的内涵中有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一个人求仁境界的不断上升中便可得到体认,渗透它之贯通性,所以,倘若对仁强行加以定义,难免要将新鲜活泼的仁肢解歪曲了,其实,以为终极观念之不能界定,并不限于儒家,而是东方传统之共性,如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佛氏“离四句绝百非”。 而苏格拉底则大异其趣。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苏格拉底首先力求给道德寻找普遍定义。在他的对话中,总是舍弃个别的现象或要素,企图得出一般的结论。在中国古代乃至今日,美德同完美的人格品质密不可分,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而在希腊语以及英语中,美德含有“能力、效能、才干”的意思,否则我们难以理解“美德即知识”的涵义,美德怎么能够学习,可以传授呢?我们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可以发现该词明显是指某种实用性和技能性的资格。如此,我们方可从知识的角度来解释道德。苏格拉底认为,需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认识真理。所以,道德的问题就是真理的问题了。苏格拉底正是借助于明晰的逻辑进行归纳论证,使道德知识化、科学化,同时也是绝对化和永恒化,进而导致柏拉图的理念论。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认识旨趣上的根本差别,孔子追求的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