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及证侯要素分布规律研究.docx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及证侯要素分布规律研究.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及证侯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综合征”、“粘液饮食”、“水肿”、“心悸”范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侯也在发生着改变。近年来,中医学者对心衰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力和优势。但由于心力衰竭病机复杂,辨证者的思路和方法不完全一致,辨证标准至今尚未统一,以致目前临床分型十分繁杂,不利于临床深入研究和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因此,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衰中医证侯分布特点,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1 数据和方法 1.1 住院病历信息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血管专科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病历共839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判断者均予排除。 1.2 资料收集和管理 收集病例共839例,病例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心血管专科住院病人,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制定资料收集表, 收集内容包括病人一般资料、心功能分级情况、原发病及合并病、吸烟饮酒史、症状及舌脉、中医证型等。 1.3 统计处理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共839例病例的所有原始资料录入计算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 2 结果 2.1 例见表1 性别:男性444例(52.92%),女性395例(47.08%)。年龄:50岁61例,50~59岁124例,60~69岁217例,70~79岁312例,80~89岁119例,90岁1例。 2.2 中医病因病 原发疾病中冠心病713例(84.98%),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病41例(4.89%),风湿性心脏病31例(3.69%),高血压病28例(3.34%)。心衰合并高血压病546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355例。 2.3 能级患者,心功能分级患者 心功能Ⅰ级患者5例(0.60%),心功能Ⅱ级患者481例(57.33%),心功能Ⅲ级患者242例(28.84%),心功能Ⅳ级患者107例(12.75%)。 2.4 卧位及舌脉表现表现 胸闷764例(91.06%),气短496例(59.12%),心悸405例(48.27%),气憋341例(40.64%),乏力306例(36.47%),有过喘息不能平卧者224例(26.70%)(表1)。舌脉表现:舌质主要为暗红,舌苔多薄、白、腻;脉象多表现为弦、细、滑。舌质暗者占83.79%(表2)。 2.5 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 2.5.1 肾阳虚证,肾阴衰阳 痰瘀互阻证417例(49.7%),气虚血瘀190例(22.65%),气阴两亏证121例(14.42%),心肺气虚证41例(0.12%),痰饮阻肺证12例(1.43%),脾肾阳虚证3例(0.36%),心肾阳虚证2例(2.3%),阴竭阳脱证1例(0.12%),其他证型53例(6.32%),包括肺肾气虚2例,肝肾阴虚8例,气虚痰阻2例,气滞血瘀3例,肾阴不足1例,水饮凌心1例,痰火扰心4例,痰热内阻2例,心脾两虚2例,心血瘀阻3例,心肾阴虚1例,心血不足1例,阳气虚衰1例,阴虚内热3例,阴虚阳亢10例。 2.5.2 虚、湿、湿 (1)心衰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血瘀者613例(73.06%),痰浊者437例(52.09%),气虚者358例(42.67%),阴虚者144例(17.16%),水湿者13例(1.55例),阴虚者6例(0.72%)。(2)心衰病位证素分布情况: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肺,日久可及肾。 3 心力衰竭的病机 本研究表明证型排名前3位的是痰瘀互阻、气虚血瘀、气阴两亏;证素分布依次为血瘀、痰浊、气虚、阴虚、水湿、阳虚;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肺,日久可及肾,与肝、脾也有一定联系。由此可见,心衰实证以痰瘀互阻为主,虚证以心气、阳、阴虚为主,心衰的发生发展主要与心、肺、肾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衰中医证侯分类尚未制定统一标准,本研究所采用的较权威的指南为《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朴勇洙等的调查结果显示:心衰证型分为心阳不足、气阴两虚、痰浊蕴阻、阳虚水泛、痰瘀互结、血脉瘀阻、阴竭阳脱等7种证型。杨培君等将其分为心肾阳虚证、心气阴虚证、气虚血瘀证、心阳虚脱证、阳虚水泛证5种证型。狄灵等将心力衰竭的病机分为心肾俱虚、瘀血内停、心脾两虚、水湿泛滥。腾国华等将心衰分为心气亏虚、气虚血瘀水停、水气凌心、气阴两虚、阴竭阳脱。屈营等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