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构造演化历史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秦岭构造演化历史研究 “开”“合”的构造背景及构造意义 所有结构运动都是结构运动的结果。马杏垣教授曾指出:研究构造首先是识别各种变形的格式(Patterm),它们是地壳介质对构造运动作用的方式。马杏垣还认为:如果按构造应力作用的状态和变形体制的不同,将地壳运动概括为“升、降、开、合、扭”。其中“开”与“合”是最基本的;由于开裂可以形成盆地、裂谷、坳拉槽、地槽、大洋等构造,它们各有不同的岩浆、沉积、变质、成矿特征;聚合则褶皱造山、隆起成陆,同样可出现特有的岩浆、沉积、变质和矿产组合。开裂与坳陷相伴,聚合则导致隆起,同时均可伴有剪切滑动。因此,“开”与“合”是地壳和岩石圈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在空间上,“开”“合”是相辅相成,成为互补关系:一个地区开裂,相邻地区必须敛合,“开”“合”这种有规律的布局,成为划分构造区、构造带的基础。在时间上,“开”“合”可以互相转化:一个区域某一时期以“开”为主,另一时期可转化为“合”占优势,“开”“合”这种有规律的组合成为划分构造阶段的依据。一“开”一“合”便构成一个构造旋回,由于“开”“合”规模不同,因而有不同级别的构造旋回。 东秦岭地处我国腹心,在构造上分野南北,衔接东西,引入注目,但对其构造属性长期争论纷纭。如果按“开”“合”观点加以总结,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东秦岭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因而探讨东秦岭构造演化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构造背景。广义而言,东秦岭的构造演化,实质上就是南北两个古陆块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断“开”“合”的历史。根据“开”“合”主导方面的变化和“开”“合”具体特征,在时间上可划分为中晚元古代、古生代至三叠纪、中生代早期和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四个阶段;在空间土显示出不同构造带有规律地展布(图1)。 一、 岛弧深成岩与沉积相关 中晚元古代构造运动以“合”为主,“古”的基本形式是通过古大陆边缘的演化,使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相向靠拢、秦岭洋壳海槽不断缩小,晋宁运动最终使两古陆对接而成为统一块体。 由吕梁运动形成基底的华北古陆,是一个固结程度较高和具有较大规模的块体,故其大陆边缘演化比较夏杂:一方面原来陆壳遭受改造而“活化”;另一方面洋壳经过反复演化才转变成为陆壳区。为此,作者将中晚元古代时的大陆边缘划分为两个带;东南部为洋壳演化区(外带);西北部为陆壳改造区(内带)。 华北古陆大陆边缘演化形式是板块俯冲机制。东秦岭洋壳板块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断裂两侧构造环境截然不同。沿断裂南侧有不少元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分布,且宽坪群变质作用由南至断裂带呈现明显的前进变质。断裂带之北为洛南-栾川隆起,为一相对隆起单位,并陆续发现有元古代的花岗岩侵入,该区熊耳群火山岩具大陆边缘钙一碱系列火山岩的某些特征,反映了洛南-栾川断隆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育晚期,在其南缘出现的断裂坳陷,其沉积和变质变形,均具过渡型特征,其火山岩属钾质碱性岩系,和造山带火山岩演化系列中的橄榄安粗岩组合非常相似,此组合被认为是比较成熟造山环境晚期阶段的产物。故此坳陷属弧前坳陷性质。洛南-栾川断隆之北的熊耳断坳,广泛分布的熊耳群火山岩具双峰式特征,从碱度衡量为偏碱性岩石,但又不同于稳定区火山岩,而是具有与断裂有关的“活化”区岩石化学特征,故熊耳断坳相当弧后裂陷盆地。熊耳弧后裂陷盆地与洛南-栾川陆缘弧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则为前陆断裂带。这样,将各构造带联系起来,便构成一幅完整的板块俯冲的图象。 东秦岭与扬子古陆的构造关系,罗自立(1979)、李春昱O980)、王鸿祯(1981,1982)、陶洪祥(1982.1985)等先后归纳为岛弧性质及论述了它们的演化。扬子地台北缘的米仓山-汉南地块、黄陵背斜等为岛弧隆起区,最老地层为早元古代或更老的火地垭群后河组及崆岭群,其上被麻窝子组、上两组、神农架群不整合。前者与扬子地台基底可以对比;后者属中晚元古代陆缘冒地槽沉积组合,不整合于上两组之上的铁船山组中下段玄武岩和碱长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等属大陆碱性玄武岩-灰流组合,具双模式特征(陶洪祥,1986)*。由此可见,这里应属陆壳改造区,后河组、崆岭群为扬子地台基底,麻窝子组、上两组、神农架群以及铁船山组等皆为陆壳被改造而“活化”的产物。岛弧之北为洋壳演化区,由于大多被古生代构造层所覆盖,以致俯冲带的位置和洋壳演化细节都不得而知。仅能从东秦岭东西两侧的情况进行推测。西侧的碧口群下部为大洋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等,中部为硅泥质岩组合,上部为复理石组合。地层向北倒转形成同斜褶皱,向东南俯冲至扬子地台之下,沿俯冲带分布着数十个基性-超基性岩体,并伴有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片岩。东秦岭以东的红安群、宿松群及其伴生的蛇绿岩套和高压低温变质带同样构成清晰的洋壳组合。根据上述东西两侧情况推测,东秦岭南缘古生代构造层之下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