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黄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水城”景观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地区的许多城市在形象、旅游业投资和城市规划方面提出了“江北水城”、“水城”、“中原水城”、“江北水城”等城市特色的概念。其中,最有名的是运城的“江北水城”。对这些水城景观的形成,常被附会以“风水”来解释,而其作为黄泛平原上独具价值的“生存艺术”的认识,却远远不够。面对危机四伏的中国城市水生态和水环境,古人的这种“生存的艺术”,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治涝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仍有借鉴意义。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1 沟通城市水系,解决了洪水的必要性 笔者所论的黄泛平原是指海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之间的黄河冲积平原,西临豫西山地,东至泰沂山区,地势低平,主要包括河南省的开封、商丘、濮阳、周口地区、以及新乡地区东部,山东省菏泽、聊城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西北部地区。 黄泛平原是中国历史上水灾最为深重的地区。据统计,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间,黄河下游发生的漫、溢、决口和改道约有1500余次,洪水波及的范围约25万km2,其间经历了26次大改道,在16、17、19世纪,平均4、5年就要发生一次。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平原内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每至汛期便内涝成灾。如开封在公元1180-1944的近800年间,境内黄河决口70余次,开封城曾遭水淹6次、洪水围城15次;又如菏泽地区在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间,波及境内的黄河改道12次、决口164次,明代以来的614年间,发生内涝的年份有224年,城市都屡遭洪水围困,其中曹县、成武多次因水淹毁城而重建。 水灾也带来了沙灾,洪水将大量的泥沙带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盖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积物,摧毁城镇,吞噬农田。而平原上的古城由于有护城堤和城墙的保护,洪水及其挟携的泥沙大多情况下都被挡于堤外或城外,造成城、堤以外土地逐年淤高,形成“城内之地下于城外,城外之地又下于堤外”的状况,如明代河官刘天和言,“滨河郡邑护城堤外之地渐淤高平,自堤下视城中如井然”(图1)。这种状况使城市所在的地势愈加低洼,增加了防洪的难度,积涝难以排出,加重了内涝灾害。一旦护城堤尤其是城墙决口,就会造成洪水灌城的灭顶之灾。泥沙淤积更足以摧毁城市,一次大洪水后的泥沙淤积可达数m之深,原有城市被深埋地下,如很多黄泛平原古城形成的地上地下“城压城”的结构就是这种灾害的写照。 2 黄泛原城的适应性景观 黄泛平原古城在与上述灾害过程的长期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治水经验和生存之道,使城市文明得以在严酷的环境中延续发展。这种洪涝灾害的自然过程,与人们不懈的生存实践活动,相互作用,形成了黄泛平原古城独特的适应性景观。主要可归纳为居高、修筑城墙护城堤、保留建设蓄水坑塘三大适应性景观。 2.1 鲁西南人类遗址 远古时期黄河在广大的平原上漫流,先民为了利用肥沃的土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逐渐从丘陵、阶地进入黄泛平原。由于生产力低下,选择地势高的自然土丘台地建立聚落,就成为一种最简单的防洪策略。在豫东、鲁西南的平原地区,广泛分布有大量龙山、商、周文化时期的人类聚落遗址,绝大部分位于相对较高的岗丘上,这些遗址经历了无数次的洪水冲袭,有的被冲毁而湮没在黄河泥沙之中,有的则仍可见于地表,呈现为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丘,高度大多在2-5m左右,在当地被称为“堌堆”,它们反映了从远古就有的择高而居的生存经验,成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黄河两岸堤防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大量从高岗移居平地从事农业垦殖,所谓“下丘居土”。如古人所说:“先时人众避水,皆上丘陵,今水害除,得以蚕织,故皆下丘居平地也”。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区,城镇大量兴起。对于这些在大平原上建立的城市,居高仍不失为重要的防洪御涝上策,并有多种形式,包括: 2.1.1 岭建新城的地理位置分布 如淮阳古城以及位于其东南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均选址于平原上地势相对较高的冈地;又如睢州(今睢县)古城,据记载其旧城依金锁岭而建,明嘉靖年间旧城毁于水后又选城南凤凰岭建新城,其所谓的“岭”即指这种高冈。另外一些城市则利用黄河洪泛过程中在古城外自然淤积的高地,当旧城逐渐低洼不宜居住或毁于洪水后,人们往往于堤外高地另建新城,如单县县城、商丘县城、柘城县城、夏邑县城等。 除城市整体择高而筑外,官署、寺庙、文庙书院以及墓葬等重要建筑往往选址于地势较高之处以避洪水。如开封的开宝寺塔,曾建于名为“夷山”的土山之上,虽历经洪水,至今仍出露于地面;又如睢州旧城衙署据记载建于金锁岭前,地势高耸。另外,极为常见的是利用远古遗留下来的堌堆遗址,建筑寺庙、书院、墓葬等,既可形成巍峨的视觉效果,又可避洪水。 2.1.2 合理安排土地 由于黄河泥沙长年在城外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