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运气看mems病因病机
作者解释了宇宙理论对2002年至2003年肺性病的初步看法。运气学说除可提示疫病发病的时间周期外, 对疫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SARS病人的证候寒热错杂, 燥湿相间, 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 使许多人在辨证时感到迷茫。SARS是新病种, 古无成法可循。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 多有难识之症, 医者绝无把握, 方药杂投, 夭枉不少, 要得其总决, 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 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 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 以此用药, 虽不中, 不远矣。”
冠状病毒虽为SARS的直接致病源, 但从运气学说的观点看, 疫毒必藉时气而入侵, 得伏气而鸱张。从运气的角度分析, 三年前的庚辰年刚柔失守产生的“燥”和“热”是伏气, 因伏邪直中三阴, 故初起即见内热肺燥证象, 发病急暴;癸未年的升降失常及二之气的“寒雨数至”造成的“寒”和“湿”则是时气, 由疫毒时气引动伏气, 燥、热伏郁于内, 寒、湿侵淫于外, 伏气和时气的交互作用, 导致了SARS内燥外湿、内热外寒的病机证候特征。晚清名医薛福辰认为:凡病内无伏气, 病必不重;重病皆新邪引发伏邪者也。故SARS的燥热与湿寒相较, 应以燥热为重。
我们将收集到SARS病例的有关症状做了运气特点分析, 所收资料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用中医药治疗的42例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中医药防治SARS学术交流专辑》中有早期症状描述的全部11组病例资料。对证候的五运分类, 主要依据《内经》病机十九条和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大致为:热火类——发热、战栗、烦躁、痰中带血、咽喉肿痛、吐黄浓痰、斑疹、小便短赤、苔黄;湿土类——恶心呕吐、腹泻、脘腹胀满、头身重、食欲不振、浮肿、苔腻;燥金类——胸满、气促、重度乏力、口咽干燥、干咳、咯痰不爽、肢麻、大便干、舌干红;寒水类——畏风寒、形寒肢冷、吐痰清稀、面唇紫绀、小便清长、流清涕、身痛如杖、脉紧迟沉、恐惧、苔薄白;风木类——眩晕、抽风等。
统计结果:燥金类症状所占比例最大, 为49.6%, 其次为热火类37.0%, 其他依次为湿土类9.6%, 寒水类3.7%, 风木类0% (详细统计情况将另文发表) 。这一统计结果与运气理论分析完全吻合。尽管对有些症状的五运属性可能存在不同理解, 但如此大的数据差别表达的意义还是很明显的。
观SARS兼湿患者舌象, 舌质多红, 苔虽厚腻而又每见裂纹, 即是内燥外湿相兼的表现。
综观各种非典防治方案, 对非典的热、毒、瘀、湿、虚诸端, 考虑已颇周详, 也有医家论及阴证寒疫问题, 惟于伏气之燥多未注意, 因而对肺燥这一重大病机的处理难中肯綮。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医必识得伏气, 方不至见病治病, 能握机于病象之先。”大凡伏气皆病发于里, 故早期便可见正虚阴伤。非典早期即出现极度乏力, 恰是伏燥伤肺的重要指证。笔者认为, 若外感骤见极度乏力, 多为伏燥伤肺所致。
一般将乏力归之热伤气津, 但非典病人多为青壮年者, 有些病人早期出现极度乏力时, 发热时间不长, 亦无大汗, 若云热伤气津, 于理欠通。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归纳病机十九条谓:“诸气郁病痿, 皆属肺金。”又云:“筋缓者, 燥之甚也”, 指出了外感急性乏力与肺燥的关系。喻嘉言《医门法律》讲得更明白:“病机之诸气郁, 皆属于肺;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 二条明指燥病言矣”;“肺气郁, 痿喘呕咳, 皆伤燥之剧病”;“惟肺燥甚, 则肺叶痿而不用, 肺气逆而喘鸣, 食难过膈而呕出。三者皆燥证之极者也”;“诸气郁之属于肺者, 属于肺之燥, 非属于肺之湿也。”
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云:“虚燥从伏邪伤阴, 阴虚生火, 火就燥而成, 病势较实火症似缓实重, 用药必贵于补。如发于太阴肺者……神多困倦……咽干喉燥, 气喘咳逆, 或干咳无痰, 即有稀痰, 亦黏着喉间, 咯吐不爽, 或痰中间有红丝红点……翻身则咳不休。” (今年安徽宋姓病人发病后仅轻度咳嗽, 但体位改变即咳剧, 表现为明显的“翻身则咳不体”) 所述与SARS亦颇相类。
明清医家论述伏气时, 大多从寒邪伏于少阴立说。清末·刘恒瑞《伏邪新书》虽已提到“伏燥”之名, 但终因未有亲历, 只能笼统言之, 一笔带过。SARS的发生, 使我们见识到了邪伏太阴肺的“伏燥”证象。
对“伏燥”的治则, 前人缺少系统论述, 更加SARS是内燥外湿, 《重订广温热论》谓“燥又夹湿之际, 最难调治”, 故如何处理好润燥与化湿的矛盾,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伏燥伤津犹烈, 故治疗时当步步顾护阴津。
去年不少人在治疗非典时都注意到化湿问题。但非典之湿是时气, 是兼邪, 为害轻而易治, 化湿时必须强调不能伤津, 不宜多用香燥。石寿棠在《医原》中提出治肺燥时需注意的“五相反”:“燥邪用燥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