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起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把节的起源 火节是彝族人民每年的传统节日。从名称看, 火把节是火的盛会, 是彝族人民对火的图腾崇拜的盛会。火把节的起源, 是人们长期以来关心的一个问题。对火的崇拜, 实乃火把节产生的重要原因。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 说法颇多。其中有不少属于民间传说, 诸如: 三国时, 诸葛亮与彝族首领孟获交战。六月二十四日, 彝兵以火攻大败蜀军。 天神降下无数害虫吃食庄稼, 英雄阿体拉叭率领彝民扎火把烧死害虫。 这些故事流行于广大彝区, 也包括云南昭通, 而昭通向来被认为是彝族的发祥地。云南、四川、贵州的彝族都认为他们祖先居住地是乌蒙, 而乌蒙于清朝更名为昭通。这一说法, 除了有相关典籍, 如《西南彝志》、彝族史诗《勒俄特衣》、《送魂经》的记载外, “还有两条力证:一是出土的‘汉叟夷长’印;一是汉画砖《牧放砖》中披毡、椎髻的两个人物, 都出土在昭通。这就更证明汉晋时期的朱提, 唐、宋、元、明、清初的乌蒙, 后之昭通居住着彝族先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火把节起源于昭通。 除了民间传说外, 火把节的产生之因也见于典籍: 据出现于明朝的《记古滇说》、杨慎《滇载记》、阮元声《南诏野史》、诸葛元声《滇史略》等书载, 南诏国国君蒙氏乃彝族先民, 皮罗阁主政后欲一统南诏, 遂于六月二十四日将其他诏主诱至, 以火焚之。邓赕诏诏主之妻慈善闻丈夫凶讯, 亦自尽。后人于这一天打火把以纪念之。 又据成书于康熙年间的范承勋著《云南通志》以及师荔扉《滇系·杂载》及云南其他地方志载, 诸葛亮南征, 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六月攻入南中, 于二十四日擒孟获, 蜀军入城时, 民众箪食壶浆, 手举火把出城迎接。 又据明代正德前后人杨鼐的《南诏通记》、清代胡蔚的《南诏野史》等书载, 汉武帝元封年间叶榆 (今云南大理) 有一酋长曼阿罗, 其妻阿南姿容曼丽, 汉将郭世宗悦之, 设计害死曼阿罗, 并向阿南示爱。阿南心如松柏, 遂提出“聚国人祭其夫”, “焚夫衣”, “着新衣”等要求。郭世宗应允, 并布置了火场。阿南乘敌不备, 抽刀断颈, 纵身跳进熊熊烈火中。后人感其节义, 相约于六月二十四日点燃火把祭祀之。 以上几种说法, 虽然言之凿凿, 但仍不足为凭。笔者认为, 种种说法都与火把节有关, 火把节的起源, 应与彝族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彝族在西南广有分布, 他们居住的区域同苗族一样多在山区, 崇山峻岭, 沟壑纵横, “对面看得见, 会面要半天”这个话形象地说明了山区地势的特点。如四川的大凉山、云南滇西的小凉山、滇中的哀牢山、滇东北的乌蒙山、五莲山等山区, 都是彝族的聚居地。这些地方高寒、僻远、闭塞、生产力低下, 生产方式落后, 取得生活资料较为困难。交通不便, 与外界联系困难, 因此彝族对于火的依赖很强, 有了火, 彝族才能得到熟食, 才能取暖, 才能照明, 他们用火来防御野兽, 用火来制造工具和武器, 用火来烧荒开垦。他们甚至认为, 只有火才能使亡者的灵魂升天, 得到安息。所以彝族实行火葬, 不少彝寨有一个家族共用的焚尸场, 人死后在那里举行隆重的火葬仪式。久而久之, 他们形成对火的崇拜, 产生了火“起源于天, 燃烧于地, 沟通天与地”的理念。他们生离不开火, 死离不开火, 一生一世都与火相伴。因此, 彝人中流传许多关于火的传说故事都不足为怪了。彝族自称火的民族, 长期以来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火文化。“云南少数民族先民发现并掌握了火的规律, 能用人为的方式取火, 这以后火才成为人类可亲可爱的对象, 成为图腾崇拜的偶像。”彝族的火崇拜正是因为如此。 走到彝乡, 进入彝寨, 随处可见火崇拜的痕迹:彝族兄弟长大后分家, 一个重要程序是分火种, 由族内年高德劭者主持, 在灶塘中点燃火把, 郑重地交付给迁居新家者。内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含义是, 家可以分, 而血脉是不能隔断的;在每一个彝家, 火塘都设于进门后的左前方, 家庭的不少活动如吃饭、议事、待客等都在火塘边进行, 火塘就是家庭的活动中心。毕摩作法要在火塘边举行, 祭品要端着在火塘上空转几圈, 各种用于祭祀的物品和牺牲, 要用在火塘里烧红的石头浸入水盆, 趁水雾猛然喷起时, 将各种用于祭祀的物品和牺牲置于水雾中蒸熏……火塘是神圣的, 于是有了不少禁忌, 如火塘的锅庄石不能随意搬动, 也不能用脚蹬锅庄石;不能在火塘上烧烤污秽的东西;人不能横跨火塘, 只能从边上绕行。更重要的是, 火塘里的火是不能够熄灭的, 如果火塘里没有火种, 那不仅是取火十分困难, 还意味家庭和整个家族会遭到无妄之灾。在一些彝族村寨, 至今还保留祭火习俗, 如云南弥勒的彝族支系阿者人、阿细人, 现场演习钻木取火来祭祀。一些彝家还有迎送火种的习俗, 这就是祭灶。还有一些彝家烧山垦荒要祭山火, 发生火灾要祭火神, 在野外夜宿烧火要祭火, 野炊拣三块石头支锅要祭锅庄石……可谓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