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地区出砖入石墙体的装饰艺术研究.docxVIP

闽南地区出砖入石墙体的装饰艺术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闽南地区出砖入石墙体的装饰艺术研究 1 砖体装饰美 “砖造石”是福建省民族建筑中的一种建筑材料。这种形状是由不同的石头和红棕色石头重叠而成的。装饰的美体现在石头表面和砖块表面的纹理上。“出砖入石”较好地结合闽南自然、气候因素。本文从“出砖入石”建筑特点入手, 研究其装饰艺术形式, 探讨该种建筑形式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 为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与装饰形式做贡献。 2 建筑特色 2.1 岩石色稳定型 “出砖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 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和灰土。石材的选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多是当地的花岗岩块, 其质坚高强、抗风化、抗侵蚀, 颜色以灰白色和淡黄色为主, 少量为辉绿岩呈现暗青色。石块多数呈长方形, 少量呈现梯形、圆形等。砖块一般呈现暗红色或红色, 称为红砖, 该种颜色是泉州民居较为普遍的建筑色彩, 古代“出砖入石”的红砖尺寸大小不一, 厚度不等。灰土是泥水浆与石灰的混合物, 有的辅于蛎壳灰、红糖水, 具有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墙体面为灰土、墙体开墙 “出砖入石”墙体结构牢固, 该墙体的砖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 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 加上中间的灰土, 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墙体外侧没有涂抹任何浆材, 在历经风雨侵蚀几百年后, 表面仍然完好无损。“出砖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 地震在墙体中的剪应力遇到石块时, 由于花岗岩石块较高的抗剪强度, 故剪切面不会沿石块内部发生, 故数百年前的“出砖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装饰艺术特色 “出砖入石”墙体具有自然简单、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点, 同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耐久性。 3.1 挡墙基础的大小尺寸 “出砖入石”墙体的自然美, 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无统一规格, 而是从自然中顺手拈来, 没有经过人为统一大小尺寸。在砌筑过程中, 石块长边方向无统一规则, 但一般以水平向和竖直向为主, 对于任意四边形或梯形的石块, 一般下边长度大于上边, 红砖则一般呈水平向砌筑, 少数呈竖向砌筑。有的整面墙体全部采用“出砖入石”建筑形式, 也有半面采用的, 将“出砖入石”作为墙体基础。石块与红砖基本上任意组合, 无规则性。 3.2 时代景观的色彩 “出砖入石”墙体所用材料均为最为常见的建筑材料, 墙体砌筑完毕后没有经过任何涂抹, 更没有色彩斑斓与复杂的装饰。从色彩上看, 直接裸露的是石块和砖块的颜色, 多为灰白色和红色。旧时红砖表层存在深灰色或黑色斜纹, 是红砖烧制过程中, 砖坯之间没有压住的位置经松木烟熏而成, 黑色为红砖添加了一丝自然美。红白相间, 色彩简单, 对比鲜明, 即体现了一直朴素淡雅, 又不失乏味单一, 如图1所示。 3.3 由点、线、面组成的韵律 整个墙体从装饰外观上看, 线形平、斜、曲组合, 石块上下层相错, 砖块则厚薄不一;以石块作为面、点, 而砖缝作为线, 点、线、面形成宽窄变换的组合,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整体面积上的韵律。石块与砖块本身的看面宽窄不同, 而形状基本规整, 排列大体整齐。“出砖入石”, 石块稍凹, 红砖稍凸, 石块与红砖凹凸层次, 具有立体空间感, 错落有致, 凹进去的是一直朴素内涵, 凸出的是一种绚丽, 有一种只可意会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独特魅力。 4 “五房”的壁画 “出砖入石”在古代广泛应用于建筑物中, 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典型代表有石狮巷中“五房”的墙壁、安海文化宫朱祠西侧墙壁、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等。现代建筑仍有不少采用“出砖入石”的建筑艺术形式, 既继承了传统的主要特色, 又有一定程度的革新, “出砖入石”典型的代表建筑物有: “出砖入石”墙面装饰施工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结合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技术, 整体风格及室内的中庭、走道、回廊等空间借鉴吸收闽南建筑“出砖入石”墙体的做法, 将其作为墙面装饰的主题, 其施工是用红色碎砖瓦和现代毛石干挂相结合。砖石相间结合, 石材位于砖块的周边, 屋面、前墙面和外楼梯均采用这种形式, 色泽上灰白与红色搭配, 既不会因全部的灰白色而单调, 也不会因全部的红色而过于绚丽。 与n10号石景建筑的构造和色彩 “嘉庚风格”建筑也对“出砖入石”进行了较好地结合与创新, 以镶嵌迭砌的高超技艺, 在柱头梁底、门楣窗套、墙面转角、外廊立柱上, 用白色花岗岩与釉面红砖犬牙交错, 拼饰图案, 搭配色彩, 既充分展示了构造的细节之美, 又提升了建筑的整体美感。这些建筑方法分布在集美大学与厦门大学等建筑物中。 地面模块的填充 泉州市中山路上的一个复古古厝, 较好地展现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 采用长方形、圆形和任意多边形的石块砌筑, 周边的砖块经过切割与石块形状完美结合, 砌筑中使用了水泥砂浆代替里传统的灰土。红砖的表面刻意保留了古代红砖的“黑色斜纹”, 增加了整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