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踏歌边舞的生命观及传统思维模式
不同的解释是。《辞源》:“踏歌:连手而歌,以足踏地为节奏。”《辞海》:“踏歌:中国古代群众歌舞形式。人们多在节日集会时在郊外、街头,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中国舞蹈词典》:“踏歌:古人泛指以足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从以上各家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踏歌的基本特点: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而且多在节日举行。我们可以根据踏歌的特点探讨古人的传统宇宙观。本文拟将踏歌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一简略分析。
一、 月间踏歌—天上姮娥遥解意,偏教月向踏歌明
踏歌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都嗜好踏歌,大有“风俗如狂重此时”的态势。如刘禹锡《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唱尽新词看不见,红霞影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293。
谢偃《踏歌词》:
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袜,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464。
陈去疾《踏歌行》:
仙跸初传紫禁香,瑞云开处夜花芳。
繁弦促管升平调,绮缀丹莲借月光295。
宋人鞠华翁《桂枝香·过溧水感羊角哀左伯桃遗事》:
丁丁起处。在纵牧九京,经烧残树。时见乌鸢饥噪,鸺鹠妖呼。数间老屋团荒堵。算何人、瓣香来注。淡烟斜照,闲花野草,杳杳年度。 世事几、翻云覆雨,独此道嫌人,抛弃尘土。眼里长青,谁也解如山否。三三五五骑牛伴,望前村、吹笛归去。柳青梨白,春浓月淡,踏歌椎鼓3。
从以上诗词中,我们可以窥见踏歌受欢迎的程度,也可以得到信息:踏歌往往在月下举行。其实,踏歌与月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刘禹锡在一篇《武陵书怀五十韵》中就有“踏月”的提法:“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黔苗诗说》也有“踏月” 之说:
晓妆斜插木梳新,斑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畅怀春。
这就将“月”与“踏歌”联系在一起了。并且踏歌多在十五月圆之夜举行,如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
戚夫人(汉高祖刘邦之姬)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宣和书谱》卷五:
(唐文宗)大和中,进士文萧客寓钟陵。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
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帔皆万钱,装束一妓女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又如《武林旧事》元夕条:
每夕楼灯初上,则箫鼓已纷然自献于下。酒边一笑,所费殊不多,往往至四鼓乃还,自此日盛一日。姜白石有诗云: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应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又云: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李筼房诗曰:斜阳尽处荡轻烟,辇路东风入管弦。五夜好风随步暖,一年明月打头圆。香尘掠粉翻罗带,蜜炬笼绡斗玉钿。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
而十五之夜正是满月之夜,踏歌似与满月有关。上引的几条资料所示的踏歌季节不同,但无论在哪个季节举行,日子都选在十五之夜。晋代是十月十五,唐代是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宋代是正月十五。看来,它与对月亮的自然崇祀有关。道教,将天地水三者称作“三元”,后来民间又附会引申,把正月十五定为“天官”生日、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并进而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说63。晋代的踏歌放在水官节、唐宋的踏歌放在天官节,不会不浸染上祭祀的色彩。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解厄”之意。日本学界认为:踏歌与日本阴阳道中的“反闭”属同一信仰体系。“反闭”,是以足踏大地“镇邪”的一种方法。日本天皇行幸之前,都得由阴阳师一路先行“反闭”,清除了“邪魔”,就能确保天皇一路平安地通过了515-517。日本的阴阳道与中国的道教原属同一宗教系统。以足踏大地载歌载舞来解厄镇邪、招福纳吉的精神,应当说是一致的。由此看来,踏歌与反闭一样,也是有巫术性功能的。而且,踏歌、反闭与傩祭中的驱傩活动,应当说巫术性目的是相同的,前者是“踏”而镇邪,后者是“舞”而驱邪,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因而,踏歌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最原始的月神崇拜。
其实,月神崇拜历朝历代都有。据记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