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望江南》宫调声情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望江南》宫调声情探析 唐五代留下了753首巨大的词作。除了720首《兵望江南》,还有33首敦煌语和作家词。《望江南》在宋代也依然流行, 共有233首歌词作品留存下来。将唐宋《望江南》词作加起来, 总数竟多达986首, 比唐宋《浣溪沙》词的作品总数 (943首) 还多出43首, 堪称是唐宋词坛第一“金曲”。 唐宋《望江南》词调在宫调上主要属南吕宫, 表现“感叹伤悲”的声情;又入大石调, 有着“风流蕴藉”的情韵;宋人记载“歌《望江南》词”, 又有“音调清越”的描状和感受。可见《望江南》一调在音乐曲调的声情表现上具有多种审美风貌, 这对我们理解和考察唐宋《望江南》歌词的艺术风格是有所帮助的。但歌词的风格与曲调的声情既相互联系, 又不完全对应。那么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又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对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迄今尚无专门研究, 本文拟做初步考察与探讨。 一、 《望江南》和温庭对“梦江南”的继承 从唐宋人的记载来看, 《望江南》在曲调创制上最早当属南吕宫, 《金奁集》所收温庭筠二词即属南吕宫,其入大石调, 当是从北宋后期周邦彦开始的。(1)尽管如此, 《望江南》从唐至宋, 仍以南吕宫为主。(2)那么属于南吕宫曲调所具有的“感叹伤悲”的声情特征, 在《望江南》歌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中是否有所体现呢?答案是肯定的。 推测《望江南》一调的“感叹伤悲”之情当源于一个“望”字。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 “江南”往往代表或象喻的是繁华富丽的故乡与家国;而“望”虽有登望、眺望、遥望、回望、想望、希望之分别, 但皆因阻隔不得而生者则一也。阻隔而望, 望而不得, 望极而生悲, 感慨亦系之。所以《望江南》一调在音乐曲调的创制上带有忧愁伤感的特质, 并不奇怪。《望江南》一调在盛、中唐之际人崔令钦所撰《教坊记》中已有记载, 当为初、盛唐之际教坊采录与创制。文献记载中最早用此调作词的文人为李德裕, 我们不能接受此调为李德裕首创、本名《谢秋娘》后改《望江南》的说法,(1)而倾向于认为李德裕乃借教坊曲《望江南》而作悼亡妓之词, 因改名《谢秋娘》。尽管这首《谢秋娘》词未能传存下来, 但推测李德裕之所以择调于教坊曲《望江南》而为亡妓谢秋娘作词, 大致原因有二:一者李德裕为官的浙西正是江南之地, 谢秋娘亦当为江南名妓, “江南”的地域特点使他选择了《望江南》;二者《望江南》有“感叹伤悲”的声情, 也适合于用来表达悼亡妓的题材内容。 《望江南》一调虽在略晚于李德裕的白居易手中被改名《忆江南》, 其以“忆江南”和“江南好”为情感线索和主题思想的三首组词, 为《望江南》带来了清丽新颖的艺术风貌, 但《望江南》的“感叹伤悲”, 却仍在敦煌民间词和晚唐五代文人词中得到了较鲜明的体现。在今存敦煌抄卷《望江南》词中, 除了“五梁台上月”一首咏物词外, 其他作品或叙事, 或抒情, 皆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感叹伤悲”的艺术风格。兹举二例如下: 天上月, 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 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莫攀我, 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2) 此二词一写弃妇之怨, 一写妓女之悲, 即属典型例证。即使是带有叙事性质的作品, 也具有悲慨感伤的色彩。如:“敦煌郡, 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 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又如:“龙沙塞, 远路隔烽波。每恨诸蕃生流滞, 只缘当路寇雠多。抱屈争那何。”这些叙写敦煌边地诸郡军民在遭受“六蕃”围困或陷落时向唐王朝陈情和表达忠悃的作品中, 字里行间也渗透着浓郁的“感叹伤悲”。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 《望江南》在皇甫松、温庭筠等人的笔下又有了“梦江南”的别名。与白居易、刘禹锡的《忆江南》相比, 温庭筠等人的《梦江南》则更多地继承了《望江南》原有的感伤情调。兹引录皇甫松、温庭筠各二首《梦江南》如下: 兰烬落, 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楼上寝, 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 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以上皇甫松)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以上温庭筠) 在皇甫松二词中, 一写“闲梦江南梅熟日”, 风情绮丽, 一写“梦见秣陵惆怅事”, 情调凄迷, 虽不失“忆”的成分, 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感伤色彩。而温庭筠二词, 一写“恨极在天涯”的“飘泊之苦”, “在在堪恨, 在在堪伤”,一写“独倚望江楼”的闺怨之情, “意境酷似《楚辞》, 而声情绵渺, 亦使人徒唤奈何也”。而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笔下, “一旦归为臣虏”而被囚中州汴京的他, 一方面用《望江梅》二首表达了对“南国正芳春”、“南国正清秋”的魂牵梦萦, 一方面又以《望江南》二首来倾诉连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多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