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主溯江而上拓境国图的历史考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主溯江而上拓境国图的历史考察 针对行政区划的建立和军事战略的研究,辛德勇先生的一篇题为《张家山汉简》的文章,表明汉初西北角的边境地区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即秦昭祥王朝长城北端的走向以及九原云岛县的战略发展。1其后, 笔者撰有《从政区建置看三国时期川江沿线的攻防策略》2、《魏吴对峙中魏国的攻防体系与战略目标——基于行政区与军事区的考察》3、《魏蜀对峙中关陇的政区建置与军事方略》4等一系列文章, 分别考察了吴、蜀 (包括魏、西晋) 对峙中围绕峡江的政区建置与攻防策略;魏、吴对峙中魏国的行政区与军事区及其战略目标;魏蜀对峙中魏国在关陇的政区方略。本文因之讨论吴、魏对峙中吴国在长江沿线的政区建置及其军事方略。 一 建立以统一国家的政策,强化各职进一步守江 长江自西向东切割巫山, 在今川鄂边界形成峡江, 其中巫峡及横截长江的巫山成为行政区划所依据的山川形便, 两汉时是益州和荆州的分界。巫山以下, 长江流经鄂西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鄂东山地为界, 中游为江汉平原, 下游为江淮平原, 鄂东山地即是两汉时荆州和扬州在江北的天然界限。长江下游江淮平原大致以今苏、皖两省省界为界, 分为皖中丘陵和苏中平原两个地形区, 两汉时分属扬州和徐州两个刺史部。东汉末, 中游荆州沿江置有南郡和江夏郡;下游扬州以长江为界, 江北置有庐江郡和九江郡, 江南置有豫章郡、丹杨郡和吴郡;徐州沿江置有广陵郡。两汉时, 长江中、下游沿江政区建置大致遵循山川形便, 这一格局随着东汉末年的动乱而被打破。 汉献帝兴平二年 (195) , 孙策渡江5, “数年间遂有江东”6。建安五年 (200) , 孙权继位, 镇压了庐江太守李术的反叛7, 于江西稳固据有庐江郡。建安十三年 (208) , 孙权斩黄祖, 势力进一步向西扩张, 占据江夏郡蕲春、邾县, 置为蕲春郡。8同年, 曹操大举南下, 刘琮束手, 刘备奔亡。曹操以席卷天下之势顺流而下, 在赤壁遭遇了孙、刘联盟的抵制, 退出荆州, 孙权则溯江而上, 进至荆州南郡, 同时与刘备集团开始了对荆州的争夺。 在鼎立三方中,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王者之师讨不从命, 征伐名正言顺;刘备则以汉室之胄自居, 以讨伐汉贼、兴复汉室为己任, 亦可谓师出有名;唯有孙权狼顾于江东, 名分上难以自处, 且迫于形势而在蜀、魏之间首施两端。不同的立国理念下相应的战略目标也因此不同, 曹操占据地理上的正统位置9, “三分天下有其二”10, 自来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刘备屯据新野时, 诸葛亮为其规划的宏图远略是“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师出两路, 以“还于旧都”;11而江东孙氏政权及其智囊集团则审时度势, 以鼎立格局下限江自保为图, 于三国中享国祚最长。早在曹操挟持汉献帝、稳定中原局势之前即已渡江、立足江东的孙策, 临终时对孙权的寄望无外于“举贤任能, 各尽其心, 以保江东”12, 孙权接手父兄基业后, 鲁肃的规划是“剿除黄祖, 进伐刘表, 竟长江所极, 据而有之”13。其后, 刘备据有荆州, 吕蒙计议亦同, 反对孙权北向争雄, 力主驱逐刘备势力出荆州, “全据长江, 形势益张”14。对此, 宋人已经指出:“吴人都秣陵, 不恃大江而守荆渚。”15建安二十四年 (219) , 孙权遣将袭杀关羽, 刘备势力退出荆州, 孙吴全据巫山以下长江, 实现了“全据长江”的立国蓝图, 在西境与蜀汉截峡江而东西对峙, 在中、下游与曹魏则沿江展开南北对峙, 三方围绕长江形成三国鼎立的地理格局。 建安初, 曹操通过广陵太守陈登的任命和庐江太守刘勋的归顺, 将势力推进至长江沿线。虽然孙吴立国理念仅为“限江自保”, “无复中原之意”,16然早在孙策渡江之初, 在溯江西上的同时即开始向江北扩展势力, 在广陵郡和庐江郡的拓展即已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孙权通过与刘备集团的联盟, 顺利阻止曹操势力深入荆州, 守住了长江中游防线, 同时在下游开始了与曹操对江北沿江领土的争夺。夷陵之战后, 吴国迅速与蜀国达成和解, 西境长期无战事, 而与魏国围绕长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和下游的江淮平原展开持久、剧烈的边境冲突。长江是吴国立国所依恃的天堑, 虽然吴国旨在“限江自保”, 但主动的守势必然要求将防线推至江北, 以江北守江, 所谓“固国江外”。时人羊祜即已指出:“吴缘江为国, 无有内外, 东西数千里, 以藩篱自持, 所敌者大, 无有宁息。弓弩戟楯不如中国, 唯有水战是其所便。一入其境, 则长江非复所固。”17因之, 在与魏国的对峙中, 吴国竭力将战场推至长江以北。虽然吴国在江北建立的前沿防线“北不逾合肥, 西不过襄阳”, 然“江津要害之地, 多为吴所据”18, 且江淮、江汉之间水网密布, 战术上有利于擅长水战的吴军。吴国在江淮之间占据地利, 取得了不与北敌共有长江之险的战略优势。

文档评论(0)

liummmsss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