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辨治胃病用药规律研究
胃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痛、心下隔膜和反酸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遂。病机以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多见。在临床上常采用温胃散寒、和胃降逆、消食导滞、理气和胃、益胃养阴、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为主要辨治大法。笔者采用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治疗胃病用药规律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数据和方法
1.1 u3000治疗慢性充剂
选取《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中全国125位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胃病。书中列出中药治疗急性胃炎方8首;慢性胃炎方60首;消化性溃疡病方47首;胃下垂方24首;胃黏膜脱垂症方7首和上消化道出血方16首, 共计方剂162首, 涉及中药199种, 总用药次数为1 563次。笔者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 统计分析其药物、药类、药性、归经选用频次频率, 为临床治疗胃病提出更科学的中医药用药配伍规律体系。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中药使用频率及核心单味药
见表1。在199种中药中, 使用频率最高为6.078%, 最低为0.064%。其中, 31种药物 (15.578%) 使用频率≥1%;27种药物 (13.568%) 使用频率介于0.5%~1.0%;其他141种中药 (70.854%) 使用频率0.5%。现对使用频率0.5%的中药分析:在199种中药中, 使用频率0.5%的中药共58种。其中, 使用频率6.0%~7.0%的药物共1种 (0.503%) ;使用频率4.0%~5.0%的药物共1种 (0.503%) ;使用频率3.0%~4.0%的药物共3种 (1.508%) ;使用频率2.0%~3.0%的药物共4种 (2.010%) ;使用频率1.0%~2.0%的药物共22种 (11.065%) ;使用频率0.5%~1.0%的药物共27种 (13.568%) 。使用频率0.5%的中药共58种, 主要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陈皮、党参、白术、半夏等。使用频率最高的甘草甘平, 入十二经, 散表寒, 除邪热, 利血气, 解百药毒。其次分别为白芍苦酸微寒, 养血而柔肝, 缓急而止痛;陈皮辛苦温, 理气健脾, 和胃止呕;党参甘平, 补中益气、补气和中;白术甘苦温, 健脾燥湿之常药;半夏辛苦温, 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 降胃气而止呕吐, 又能辛散消痞结。大多是特色专病专药, 突出表现了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针对性。
2.2 药复方中药的产生及分布
见表2。药物类别的统计结果, 以药类选用频数及药类选用频率描述。根据《中药学》和《中药大字典》分类标准, 可以把中药复方中的199种中药归纳为18类。每类中药选用频数及频率统计分布情况。各类药使用频率最高是补虚药 (27.767%) , 其次是理气药 (15.803%) , 作为治疗胃病的基本配伍药类, 而化痰平喘药 (7.230%) 、清热药 (6.910%) 和活血化瘀药 (6.526%) 是主要的增效配伍药类, 解表药和温里药等药类也有一定的使用频率。
2.3 治胃初期以温药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
见表3。中药复方中的199种中药, 依据《中药学》和《中药大字典》分类标准, 进行药性药味的频数、频率统计。 (1) 药性以温、平、寒为主, 累计频率达94.342%。其中, 温性频率最高, 为43.684%。根据胃病恣食生冷, 寒积于中, 或寒邪直中胃腑最常见, 治胃初期以温药为主, 体现“脏寒生满病”的中医学理论, 尤重视虚实寒热的辨治。 (2) 药味以苦、甘、辛为主, 累计频率达85.436%。首先, 苦能燥脾湿而化痰浊, 占用药的30.800%;其次, 甘能补能缓, 有益气补脾作用, 占用药的27.815%;再次, 辛能行散消痞结, 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 占用药的26.821%;本病为恣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运化失常, 气血不畅、痰瘀互结所致, 故用药主要为味苦坚、甘缓、辛散之品。
2.4 归脾经治—药物归经选用频数及选用频率分布
见表4。中药复方中的199种中药, 依据《中药学》和《中药大字典》分类标准, 进行药物归经的频数、频率统计。从药物归经分析, 依次为脾、胃、肺、肝、心、肾为主, 累计频率达86.629%。其中, 归脾经频次位居第一, 频率达24.502%, 其次为胃, 频率达18.611%, 再次为肺、肝。符合古人“胃以通为补, 脾以运为补”;“元气之充足, 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胃气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可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气为中土之阳, 脾气为中土之阴, 脾不得胃气之阳则下陷, 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转运”;“诸病多自肝来, 以其犯中焦之脾, 刚性难训”的中医学理论。治疗主要选用归脾胃经的药物。另为许多归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