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咽喉病证:急喉风的诊疗
急喉风,亦名紧喉风,是喉风的一种,多因风火痰热之邪上攻咽喉所致,是以发病迅速,呼吸困难,痰声如锯,语言难出,汤水难下,咽喉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咽喉危急重病。如出现牙关拘急,口噤如锁者,又名锁喉风。本病发病迅速,如不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由于解剖与生理特点的关系,急喉风在婴幼儿发病机会较成人为多。本病属西医喉阻塞范畴。
[历史沿革]《内经》最早有类似本病的论述,如《素问·著至教论》说:“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僻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素问·本藏》说:“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躁而渴,喘息而有音也。”。这些论述类似于急喉风的咽喉肿塞、呼吸不通的临床特点。
急喉风的范畴。最早以喉风命名的病证为缠喉风,见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元代《瑞竹堂经验方》有急喉风一名,明代《普济方》有锁喉风,《外科正宗》载有紧喉风,均泛指咽喉肿塞,饮食呼吸难入的危急重症。但根据急喉风的临床特点,在古代文献中,急喉风也属于“喉风”、“喉痹”、“喉闭”,以及“咽喉肿痛”等病症范畴。其中关于喉风、喉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参看徐绍勤“古代喉痹喉风辨”(《河南中医》1987年第4期)。建国以后,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将本病正式定义为“急喉风是指发病迅速,红肿剧痛,呼吸困难,痰涎壅盛,语言难出,汤水难下为主的急性喉部病症。”从而与其他疾病相区别。
急喉风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特点。古代医家对急喉风的发生,多从风毒、火热、痰火等认识,对其临床特点多从咽喉肿塞,水浆不入,地气闭塞,以及呼吸不通,天气闭塞,不急治法死等方面认识。如:晋·王叔和《脉经》说:“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是对吸气期呼吸困难的精辟描述,病机为肺绝。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十说:“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致喉肿塞而痹痛……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法死。”又说:“咽喉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喉咽肿痛。夫生肿痛者,皆挟热则为之,若风毒客于喉间,其热甚则肿塞不通,而水浆不入,便能杀人。”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四有“缠喉风属痰热”之说。明·薛己《口齿类要·喉痹诸证》指出:“喉痹谓喉中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天气闭塞也。”强调了“喉痹”以呼吸不通,语言不出而天气闭塞为发病特点。陈实功《外科正宗》2说:“实火者,过饮醇酒,纵食膏梁,叠褥厚衾,餔餐辛烈,多致热积于中,久则火动痰生,发为咽肿;甚则风痰上壅,喉门闭塞,少顷水浆不入,声音不出,此为喉闭、紧喉风是也。”李梴《医学入门》四则有“相火势速则肿甚不仁而痹,痹甚不通而痰塞以死”之说。清·程国彭《医学心悟》2说:“肺绝喉痹……痰涎壅于咽喉,声如拽锯。此肺气将绝之候,法在难治。”此外,历代医家亦有认为阴寒内盛及虚阳上攻可导致咽喉肿闭,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6说:“诸脏热则肿,寒则缩,皆使喉闭。”宋·严用和《济生方·咽喉门》谓:“更有腑寒亦使人喉闭。”明·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一谓:“或虚阳上攻,由于久病,元气虚弱,邪火上行,咽喉肿痛,上下不升降,水火不既济,心火冲喉,故肿痛而闭塞。其形若何?语声不出,牙关紧急,痰涎满口,手足厥冷,头目昏眩者是也。”
【病因病理】
本病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亦可由喉痈等急性咽喉病发展而成。
1.痰火闭喉:风热邪毒、疫疠之邪外袭,由表及里,内传肺胃,热毒壅盛,循经上攻;或因嗜食膏梁厚味,醇酒辛热炙煿,脾胃积热,复感外邪,内外邪热结聚,火动痰生,闭阻咽喉所致。
2.风痰闭喉:脾虚痰湿素盛之体,外感风邪,引动痰涎上攻,闭阻喉窍,气道不通为患。如《喉科秘旨》说:“缠喉风因肺感时邪,风痰上壅,阴阳闭结,内外不通……”。
【临床表现】
[病史]发病较急,多有急性咽喉病或白喉等传染病史。
[症状]①吸气期呼吸困难;②吸气期喉喘鸣,或喉中痰鸣如锯,阻塞重者鸣声大,阻塞轻者鸣声小;③吸气期软组织凹陷,即吸气时天突(胸骨上窝)、缺盆(锁骨上窝)、肋间等处凹陷(称三凹征),在小儿可并见鸠尾(剑突下)凹陷,则称四凹征;④声嘶或语言难出,汤水难下;⑤缺氧,面色紫绀,四肢发凉,额部冷汗,血压下降等。
吸气期呼吸困难根据其程度及病情轻重,临床可分为四度(徐荫祥,1957):
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或哭啼时出现轻度呼吸困难及喉鸣,天突及缺盆有轻度凹陷。
二度:安静时亦出现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
三度:吸气期呼吸困难明显,喉鸣声较响,并见烦躁不安,自汗,三凹征显著。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呼吸浅速,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检查]可见咽喉红肿剧烈,或虽咽部不红,但喉部、声带红肿或水肿。
【辨证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