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耳鼻咽喉科检查方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耳鼻咽喉科检查方法 耳、鼻、咽、喉的孔道狭小曲折,不易直接窥视,必须借助光源及专科器械方能进行检查。检查时患者与检查者对面而坐;婴幼儿由家属或护士怀抱,坐于检查椅子上,左手绕过患儿胸前并按住两臂,右手按住受检儿额部并将其头部固定于胸前或右肩前,两膝将受检儿双腿夹住。检查耳部时受检者侧坐或体正头转,受检耳面向检查者。光源常用60~100瓦电灯,一般置于患者的右侧稍后方,较受检者耳部略高,并相距10~20厘米。检查者头戴额镜,使镜孔置于左眼之前,光线投照于额镜上,转动额镜,使最佳聚焦点反射于拟检查的部位。必须注意随时保持“三点”(即检查者的瞳孔、额镜中央的孔及拟检查的部位)成一直线,否则,即使光线照射到检查部位,检查者仍不能看清该处。 一、耳科检查法 (一)耳廓、乳突部检查法 观察耳廓有无畸形、增厚、充血、肿胀、皮肤皲裂,耳廓后沟是否消失,有无耳廓牵拉痛,耳屏压痛等。耳廓周围有无瘘管和陈旧性疤痕。乳突部有无红肿、瘘管、疤痕。鼓窦、乳突尖和乳突导血管等处有无压痛。 (二)外耳道、鼓膜检查法 一般采用徒手检查法,必要时也可用耳镜检查法。如检查成人,应将耳廓向后上方拉;检查儿童,则应将耳廓向后下方拉。同时应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扩大,以利观察。观察外耳道时,应注意有无充血、肿胀、糜烂、耵聍栓塞、异物、分泌物,后上壁有无塌陷、肿物、瘘管和外耳道狭窄等。若有异物、分泌物或耵聍妨碍视线,应清除后再检查。 鼓膜检查。正常鼓膜(主要是鼓膜紧张部)呈灰白色,有光泽,半透明。鼓膜中央上方有一条斜行的黄白色条纹,为锤骨柄,止于鼓膜脐(鼓膜中央),其上端有一小突起,为锤骨短突。在锤骨短突前后可见两条弓形皱襞,内侧称前皱襞,外侧称后皱襞。在锤骨短突和前、后皱襞上方,为鼓膜松弛部(约占鼓膜的1/3),其下方为鼓膜紧张部(约占鼓膜的2/3)。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有一锥形反光带,称为光锥,锥尖起于鼓膜脐,锥底止于鼓膜边缘(彩图25)。观察鼓膜时,应注意有无充血、肿胀、混浊、增厚、萎缩、疤痕、钙斑,注意其活动度,有无鼓室积液影(凹面向下的弧线或毛状线的液平面)与气泡、鼓膜内陷(锤骨柄向内后上称位,似变短、变横,锤骨短突明显突出,前后皱襞明显,光锥缩短或消失)、外突,有无穿孔,穿孔的部位和大小,脓液的性质(脓性、黏液性、黏液脓性),鼓室内有无肉芽或豆渣样、鳞屑样物。 (三)咽鼓管检查法 目的是检查咽鼓管是否通畅,并有治疗作用。较简单方法如捏鼻鼓气法,波氏球吹张法和导管吹张法等。现介绍前二种方法。 1、捏鼻鼓气法:也称瓦尔萨瓦(Valsalva)法。嘱受检者以两指捏紧两侧鼻翼,闭嘴,稍用力由鼻呼气,因空气无其他通路可泄,乃进入咽鼓管。此时受检者耳内觉“轰”的一声响,并有胀闭感。若咽鼓管不通畅,则耳内无任何感觉。但受检者做的方法不对,也无任何感觉。此法亦可用于治疗咽鼓管欠通畅。若鼻腔分泌物多时忌用。 2、气球吹张法:也称波莱策(Politzer)法,又称饮水通气法。嘱受检者清除鼻涕后(如鼻涕多则禁用此法),含水一口,以波氏球的橄榄头塞于受检者一侧鼻孔,以手指压紧另一侧鼻孔,令受检者将水下的同时(软腭上抬,将鼻咽与口咽之间封闭),检查者用力急捏气球,空气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当吞时,咽鼓管咽口开放)。受检耳可感到空气进入中耳的响声,检查者也可从听诊管(插入受检者外耳道内)听到,表示咽鼓管通畅;反之,则不畅通(图2-1)。 (四)音叉检查法 此法为判断耳聋性质的常用方法之一。常用128、256、512Hz(赫兹)音叉,使用时检查者持叉柄,在掌上敲击音叉双臂的前1/3处,使其振动(敲击不能过重,以免产生泛音,影响检查结果)。查气导(简称AC)听力时,应把音叉振动的双臂末端与外耳道纵轴一致,并置于距外耳道口约1厘米处;查骨导(简称BC)听力时,柄端抵压乳突鼓窦区相应部位。 1、气导骨导比较试验[任内试验(Rinne′sTest,R.T)]:测定同侧耳气导和骨导听力的比率。方法是将一振动的音叉柄端置于耳后鼓窦区,以检查骨导听力,至听不到声音为止,记录时间并立即将音叉双臂置于距该耳外耳道口约1厘米处,使音叉两臂的末端与外耳道口三点成一直线,检查其气导听力至听不到声音为止,记录时间。如骨导听不到声音时,气导也听不到声音,则再次击响音叉,先查气导,再查骨导。 正常者气导时间约比骨导长一倍(512Hz音叉),记录为ACBC,称任内试验阳性(R.T+)。反之,骨导比气导时间长者,记录为ACBC,称任内试验阴性(R.T-)。表示外耳道或中耳疾患(传导性聋);如果气导骨导时间相等,记录为AC=BC,称R.T±,为中度传导性聋;如气导大于骨导,但两者均缩短,称任内试验弱阳性,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 2、骨导偏向试验[韦伯试验(Weber′sTest,W.T)]:同时比较双耳骨导听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