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科病证:伤风鼻塞的诊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鼻科病证:伤风鼻塞的诊疗 伤风鼻塞是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壅塞肺系,犯及鼻窍所致,以鼻塞、流涕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鼻病。俗称伤风、感冒。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多见。本病相当于西医急性鼻炎。 [历史沿革]古代文献对本病论述颇多。《内经》最早论述本病,所论鼻塞不利、鼻窒、鼽窒等均与本病有关。如《素问·热论篇》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其所述发热、鼻干,即伤风鼻塞的早期症状。汉代张仲景最早制订本病的内、外治法。如《伤寒论》第一十二条说:“太阳中风,啬啬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所谓“鼻鸣”,即指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又《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说:“湿家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早描述本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卷二“风热候”说:“若腠理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七八日微有青黄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内出……”,所述初始之症,即为伤风鼻塞,七八日后之症,当属并发鼻渊之症。虽然“伤风”一词的含义早在《内经》中即有,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但金代李东垣最早将本病称为“伤风”,如《内外伤辨惑论》卷上说:“伤风则决然鼻流清涕,其声嘎,其言如从瓮中出。”尔后,南宋·杨仁斋《仁斋直指》首提“感冒”一词,指出:“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继而朱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二中即以“感冒”作为病名。而以“伤风鼻塞”作为本病病名者,当属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谓:“又有触冒风邪,寒伤于皮毛,而成伤风鼻塞之候。” 古代对本病论述颇多,如《内经》中“伤寒”、“伤于风”,“头中寒湿”,《诸病源候论》之“风热之气”以及“风冷”所伤,如卷四十八鼻塞候说:“风冷邪气入于脑,停滞鼻间,即气不宣和,结聚不通,故鼻塞也。”这些均与伤风鼻塞有关。但金元以后,主要从风寒外感或风热外感论述,尤以从风寒外感论述居多,论风热外感者少。如明·王节斋《明医杂著》卷三说:“一时偶感风寒,而致鼻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 由于本病是以一系列鼻部病状为主的全身性外感疾病,因此在古医藉中,一般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在论述“六淫”以及鼻塞、鼻窒、鼻齆、鼽、嚏、流清涕等病症时,常涉及到本病。第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正式以“伤风鼻塞”定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论述。 【病因病理】 1.风寒袭鼻: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起居失常,寒暖不调,过度疲劳,汗后当风,妇人经期体虚,以致腠理疏松,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机外袭皮毛,内遏于肺,肺失宣肃,邪壅鼻窍为病。如明·李梴《医学入门》卷四说:“新者偶感风寒,鼻塞声重,流涕喷嚏,宜以风寒治之,九味羌活汤、参苏饮、消风百解散。” 2.风热犯鼻:鼻属肺系,乃呼吸出入之门户。若腠理疏松,卫外失固,风热邪毒乘虚外袭,内舍于肺;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犯肺,肺失清肃,风热邪毒壅遏清道,停聚鼻窍致病。如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说:“若风热壅肺,亦致喷嚏声重,宜疏散,菊花茶调散。” 【临床表现】 [病史]多有受凉、外感病史。 [早期]鼻内及鼻咽部干燥灼热感,鼻痒、打喷嚏,伴有微恶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检查见鼻黏膜充血、发干。 [中期]病情发展,鼻塞加重,鼻内发胀,清涕增多,嗅觉减退,讲话时呈闭塞性鼻音。伴头痛头昏,或出现发热口干。检查见鼻黏膜红肿,下鼻甲肿胀,鼻内充满水样分泌物或黏液性涕。此期容易并发鼻渊、耳胀等病。 [后期]鼻塞逐渐减轻,分泌物渐转黏液性或黏脓性。若无并发症,则各种症状逐渐减轻消退。整个病程约为7~10天。 [鉴别诊断] 1.鼻鼽:多有过敏病史,以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清涕等症为主,反复发作,每次多持续数分钟,发作过后则如常人,无外感表证。 2.时行感冒(流感):症状相同,有流行病史,全身恶寒、发热等症偏重。 【辨证论治】 1.风寒袭鼻证 [主证]鼻腔或鼻咽部干燥、烧灼感,或鼻塞,喷嚏,流清涕,声重,检查见鼻黏膜色略红,或下鼻甲淡红带紫,鼻腔有水样分泌物。伴头痛,周身不适,微恶寒发热,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病初起,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故鼻内及鼻咽部干燥感,鼻黏膜略红干;继而邪壅鼻窍,清道不利,则见鼻塞、声重;正气逐邪外出,则为喷嚏;寒凝津聚,故下鼻甲肿胀,淡红带紫,鼻腔有水样分泌物;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风寒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辛温通窍。 [方药]辛夷散加减。方中羌活、防风、藁本祛风散寒;辛夷、川芎、白芷、细辛辛温解表通窍;升麻、炙甘草升阳解表,调中益气;木通利湿热,通九窍。临证酌加鹅不食草通利鼻窍。 临床上,若有呕吐、腹泻、纳差等症,加陈皮、法夏、藿香、神曲、砂仁之类,或配服藿香

文档评论(0)

hyh25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外科护理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7月06日上传了中级外科护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