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砂坝内水流优势通道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河流储层主要由砂坝组成,岩石粒度和渗透率具有正旋回归特征。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受储层非均质性、注入水冲刷和剥蚀等作用的影响,大量注入水沿点砂坝中下部的相对高渗透段流入采油井,从而产生大量无效循环水,导致油井含水率急剧上升,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影响油田采收率及开发效益。
在驱替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大量注入水沿注采井间相对高渗透带流动的路径称为水流优势通道。储层水流优势通道的形成对剩余油的分布和注入水的定向流动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当储层中水流优势通道形成后时,大量注入水就从水流优势通道中采出,而非水流优势通道区采出少驱替较弱。因此,研究水流优势通道分布规律对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余油田西区土城子高点西侧,目的层为一个东、西两侧分别被南北向正断层控制的断垒构造,面积0.9km2,地层倾角2.1°~2.5°,油层埋藏深度为390~500 m。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扶余油层)是S17-19区块的主要产油层,其内部分为4个砂层组,13个小层,其中5、6、7、9及10小层是主力油层。该区块于1970年投入开发,采用线性排状井网,先后经历溶解气驱、注水开发、一次加密、二次加密调整开发阶段,目前进入特高含水、低采油速度的二次开发综合调整阶段。多年开发实践表明,本区开发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窜严重,含水上升与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这些问题与点砂坝储层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有关。因此,解剖本区点砂坝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对于提高特高含水期同类油田水驱波及体系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泉河存储层特征
1.1 曲流河砂体特征
S17-19区块白垩系泉四段储层主要岩性为棕褐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夹棕红色、杂色泥岩和含粉砂质泥岩,说明本区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弱。
本区砂岩粒度较细,粒度中值在0.04~0.25 mm,属细、粉砂级别。粒度概率曲线主要由跳跃和悬浮两个次总体组成,悬浮总体含量在20%~30%,悬浮总体与跳跃总体交截点在3.0~4.1ue788,跳跃总体的斜率为1.73。C-M图显示,样品点有规律地集中在QR和RS段,少部分在PQ段。砂体底部出现粗粒滞留沉积物,大量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波状层理等。应用Schumm的经验公式和粒度分析资料,计算得到本区河流的平均曲率为1.8。因此,本区泉四段为弱水动力环境下曲流河沉积产物。
本区曲流河沉积的砂体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含泥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构成,发育较为明显的粒度向上逐渐变细或突然变细的沉积序列。单砂层厚度变化一般在3~10 m。平面上,砂体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宽度约700 m。微相砂体包括点砂坝、废弃河道砂体、决口扇砂体等,但主要是点砂坝。
点砂坝是河流主流线所经过的水动力条件最强部位的沉积砂体,岩性主要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岩性颗粒总体向上变细,层内泥质夹层少。电阻率、微电极曲线为“钟形”、“箱形”或“圆头状”。砂体底部有河床滞留沉积,下部发育有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上部为波状层理。砂体厚度大,一般为4.0~6.0 m,局部可达10.0 m,呈团状展布。横剖面上砂体呈顶平底凸的透镜状。点砂坝砂体宽度为300~680 m,长度为400~780 m,单个点砂坝的面积最小0.032km2,最大0.46km2,平均0.13km2。
本区点砂坝具有砂体厚度大、岩性颗粒相对较粗、泥质含量较低、储层物性好的特点,是本区曲流河储层中储集条件最好的微相砂体。
1.2 层内渗流方程
本区扶余油层的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21 mD,平均孔隙度为22%,具有高孔中低渗透储层特征。主要含油层5、6、7、9、10号小层的层间渗透率级差为5.2,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为2.4,因此,本区油层层间非均质性不太严重,但层内非均质表现极严重,5个小层的平均层内渗透率级差为36.2,层内渗透率突进系数为6.3,这可能是形成小层层内水流优势通道的重要原因。
垂向上,点砂坝层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正韵律构成。位于不同位置的井剖面显示出不同的层内非均质特征,笔者总结了3种层内非均质模式(图1)。
模式1:下部的正韵律段厚度较大,岩性颗粒相对较粗;上部的正韵律段厚度相对较小,岩性颗粒相对较细。点砂坝内部渗透率由下往上有变小的趋势,相对较高的渗透率段(渗透率大于100 mD)位于层下部。两个韵律段之间存在泥质夹层。
模式2:下部和上部的两个正韵律段厚度和岩性颗粒大小几乎相同,每一个正韵律段的渗透率向上变小,两段正韵律之间由冲刷面分隔,其间没有泥质夹层。相对较高的渗透率段分别位于两段正韵律段的下部。
模式3:下部的正韵律段厚度相对较薄,泥砾含量高,渗透率相对较低;上部的正韵律段厚度相对较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