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公超与艾略特
在台北的郊区,有许多名人的金山花园,他们在中国现代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叶公超。这里深冬的季节, 虽然并无大陆的那种寒意, 然而在阵阵细雨中毕竟也有几分凄清, 因而来墓地的很少。我努力追寻着, 其实我知道这种寻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之旅, 因为寻找, 那种在昏暗历史岁月中所遮蔽的身影才一个个逐渐清晰起来。
一 自由知识分子的创作背景
叶公超, 名崇智, 字公超, 祖籍广东番禺, 1904年生于江西九江。叶公超4岁的时候其生父就去世了, 其后主要由其叔父、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叶恭绰先生抚养。叶恭绰曾经任北洋交通总长、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并且其诗、文、书、画等也名重一时, 著有《遐庵汇稿》、《全清词钞》等。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 叶公超自然受益很多。叶公超幼时聪慧, 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他在南开中学毕业后又赴美国和英国读书, 在美国他就读的是爱默思大学, 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教育, 叶公超在这里认识了著名诗人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在获得学士学位后, 叶公超转而到英国剑桥大学求学, 在这里他遇见了声名显赫、正红得发紫的大诗人T.S.艾略特 (T.S.Eliot) , 叶公超对艾略特的诗作和文学批评都抱有很大的兴趣, 事后他也曾经不无得意地回忆道:“我在英国时, 常和他见面, 跟他很熟。大概第一个介绍艾氏的诗与诗论给中国的, 就是我。” (叶公超:《文学·艺术·永不退休》, 见《新月怀旧》第179页,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此话并非虚言。叶公超后来回国后不仅亲自撰写《艾略特的诗》和《再论艾略特的诗》, 向国人介绍艾略特的诗歌成就, 而且还指导其学生卞之琳、赵萝蕤等翻译艾略特的诗歌及其批评理论, 对艾略特诗歌的理解之深在当时并无二人。
叶公超于1926年回国, 从此开始了他为期10余年的学者生涯, 并且成为当时留学英美背景教授圈的活跃人物。10多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时间确乎短暂了些, 然而叶公超却光芒四射, 才气逼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国比较文学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也许更重要的是, 他依托于《新月》、《学文》等杂志, 倡导自由主义文学理想, 凝聚起了一大批自由知识分子, 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上海等地的独特文化景观。叶公超回国后现在北京大学等校担任讲师。此时, 北京欧美同学会成立有“新月社”和“中国戏剧社”的组织, 类似文化沙龙的性质, 定期聚会, 成员大体包括胡适、徐志摩、余上沅、林徽因、赵太侔、闻一多、陈西滢等人, 叶公超年龄虽然较小, 却也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这些知识分子大都留学海外, 深受民主、自由精神的熏陶, 崇尚艺术独立, 对艺术、学术的兴趣远大于政治。在一缕缕飘动的香烟云雾中、在茗茶散发着的清香中, 他们唱诗、写诗、争论学术问题, 把青春、把才情、把个性挥洒得淋漓尽致。叶公超正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用英文写作了十四行诗, 发表在《北京晨报》的副刊上, 在文学上崭露头角。
后来随着文化中心南移, 叶公超又来到上海, 在暨南大学任教。而此时也正是新月派文学的鼎盛时期, 在他和徐志摩的主导下, 《新月》成为一份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杂志, 提倡“健康”和“尊严”的文学, 屡屡和左翼文学展开论战。叶公超长期主持《新月》“海外出版界”专栏, “用简略的文字介绍海外新出的名著”, “使读者随时知道一点世界文坛的现状。” (叶公超:《新月·编辑余话》, 《新月》第1卷第7期) 及时向人们介绍欧美各国文艺界的信息。此外, 他还在《新月》发表了《写实小说的命运》、《牛津字典的贡献》、《论翻译文字的改造》、《墙上的一点痕迹》等多篇文章, 对西方现代文学以及翻译理论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我们从他回忆徐志摩的一段文字中也能感受到当时新月文人的精神风貌和雅致:“今天, 忆志摩就会想起1928年、1929年之际, ‘新月’每星期几乎都有次饭局, 每次两桌, 有胡适之、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潘光旦、刘英士、罗努生、闻一多、梁实秋、饶子离、张滋闿、张禹九和我。每次志摩一到, 就弄得大家欢喜不置, 他从不谈文学, 谈的都是吃、穿、头发、玩……” (叶公超:《新月旧拾》, 《新月怀旧》第176页) 可惜好景不长, 随着徐志摩在1931年飞机失事, 这群文人也就风流云散, 叶公超也北上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叶公超在清华大学等校上课时, 凭借着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侃侃而谈, 曾经先后开设了英国短篇小说、英国戏剧、英美现代诗、18世纪英国文学、文艺理论、翻译史等课程, 涉猎范围之广、难度之大让人瞠目。然而叶公超却游刃有余,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再加上他颇有名士的派头, 因此虽然年纪很轻, 却早已是众人崇拜的明星教授了。他的不少学生对此都有切身的感受, 赵萝蕤说:“他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