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民意的自由表达基于互联网特质的分析
网络舆论在促进政策问题的建设、保障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实现民主价值的要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不是强调强烈的民粹主义方面。是故, 可以把网络民意形容为一个具有双重面相的怪胎。本文的立意在于, 在政治学的视阈中, 对网络民意的双重面相进行睿智的审视与判断, 试图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打开一点空间。
一、 对比:自由与自由开放的“场域”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铺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的民意在“数字化王国”的空间中竞折腰、如痴如醉、交互碰撞, 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浩浩荡荡、泥沙俱下的“话语流”。
互联网天生的平等性、虚拟性、便捷性、交互性与大容量等特质, 既为民意的自由表达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技术支持, 又为公民个体成员的利益诉求与自由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和顺畅的渠道。民意在这个自由开放的“场域”中, 彻底颠覆了原本呆板、严肃甚至无法触及的政治生活。有学者形容民意在网络的现身“不是嘘的一声, 而是轰的一声。不是意见领袖振臂高呼, 而是陌生人成群结队”。相当数量且不分职业、性别、年龄、阶层的公众在BBS、博客、论坛等虚拟的场域中尽情地享受着“网络狂欢”的同时, 就一些公共事件“酣畅淋漓”地进行着个性化的言说与表达着自己的价值偏好。无互联网, 也就没有网络民意。所谓的网络民意就是民意与网络的有机耦合, 即各色且多元的个体公众, 以互联网为言说载体, 针对某些公共事件自由表达的相互冲突或融合的价值偏好的汇聚。
二、 网络与网络舆论的双重组成部分的技术连接
互联网与网络民意的双重面相存在着紧密的技术勾连。具体而言, 主要表征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精英与平民大众之间的话语权不均衡
在传统媒体时代, 精英完全垄断了话语权, 平民大众近乎处于“失语状态”。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 从根本上“撕裂”了精英与平民大众之间话语权的不均衡状态。“互联网的本质是反等级制、反权威的, 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思想———网络没有层次之分。”“世界是平的”, 网络更是平的。互联网的平等性, 既为平民大众就一些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的价值偏好搭建了一个实现民主政治价值诉求的平台, 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守与维护了社会正义的底线。
2. 被监视者:“狂欢的世界”
互联网只用一个数字代码来表示人们的身份, 它完全遮蔽了现实世界中标识人们身份特征的“防伪标签”。“网络是一个巨型的化装舞会, 在这里人们隐去了真实的身份特征, 而其行为也可能变得无所顾及。”在没有身份标识并且被完全抹平的虚拟空间中, 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差别被消解。“在身份无涉的网络中, 英雄不问出处, 只要论题新颖、发言精彩, 就能引起关注。”网络虚拟性的独特诱惑色彩使其变成一个“狂欢的世界”。在这个“狂欢的世界”里, 身份的虚
政治学研究ADMINISTRATIVE TRIBUNE Vol 17.No 6.2010 (Se rial No 102) 行政论坛
拟性诱发着道德虚无主义的高涨。虚拟的网络空间, “它是一个虚弱的宣传工具, 但却是施展阴谋的好地方”。
3. 个人网络“化”了自己
互联网技术“井喷式”的更新速度, 使得这块广袤的空间变得成本更低廉、更方便、更快捷。公民个体不必提交申请或支付任何有形的管理费用, 既可以及时、直接、快捷地把自己的价值偏好、思想火花和灵感通过网络自由地表达出来, 也可以在开放且丰富的网络资讯中便捷地查找、订阅关涉自己或渴望知晓的政治、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和体育等信息。尤其是个人计算机“水银泻地”式的普及, 以及解构中心指令的分布式网络的构建, 在导致信息时代个体公民在技术上彻底解放的同时, 也大大刺激了个体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众多青年老少通过对一些公共事件“肆意”的评说, 满足了彰显自我的欲望, 释放了自我的道德激情, 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诉求。
4. 群体极化的影响
互联网不仅互联, 而且互动。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 形形色色的个体公民相互交叉感染极易导致网络民意的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 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 保守的会更保守, 激进的会更冒险。”网络民意的群体极化, 极易诱发集体的无意识, 导致网络民意的理性被淹没于激情的汪洋中, 从而偏离正义的航道, 凸显出强烈的民粹主义的面相。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指出, 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对许多人而言, 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5. “海量”信息压缩式结构
互联网恰似一个包罗万象、五味杂陈的大酱缸。网络信息的获取与传输仅仅是敲击“回车”键盘的举手之劳, 信息的传播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单向到交互的质变。各色多元的网民以几乎忽略不计的低成本就可以制作他人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