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献中的生态哲学思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文献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的内陆,周围被戈壁和戈壁包围。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多为干旱和新鲜雨,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多沙。敦煌悬泉汉简记载:“地势多风, 涂立干操” (Ⅱ0211 (2) :26) 。敦煌2253汉简:“日不显目兮黑云多, 月不可视兮风非 (飞) 沙。”形象地描绘了沙尘暴的肆虐情形。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敦煌民众, 切身感受到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同时, 必须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诸多思考, 形成、积累了此方面一系列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成果。 敦煌文献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天地万物—“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对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地认识, 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庄子认为, 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观念。《周易·文言传》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 敦煌文书中不仅保存着如《周易》《尚书》《礼记·月令》《论语》等含有“天人关系”论述的儒家经典, 就连不少童蒙读物中都贯穿“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北朝马仁寿撰《开蒙要训》 (存P.2487、S.0705等20余件) 是一部当时流传很广的童蒙习诵课本, 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岁时、人体、疾病、农事等, 其开卷即云:“乾坤覆载, 日月光明, 四时往来, 八节相迎。春花开艳, 夏叶舒荣, 丛林秋落, 松竹冬青。”日月运行, 季节往复, 自有其演替的规律, 人们必须顺乎自然节律, 适应自然, 不可逆而行之, 这是学童们首先需要明白的哲理。《新合千文皇帝感》 (P.3910) , 以唐代流行的歌辞《皇帝感》来檃括萧梁时周兴嗣所作《千字文》:“天地玄黄辨清浊, 笼罗万载合乾坤。日月本来有盈昃, 二十八宿共参辰。宇宙洪荒不可测, 节气相推秋复春。四时回转如流电, 燕去鸿来愁煞人。三年一闰是寻常, 云腾致雨有风凉。暑往律移秋气至, 寒来露结变为霜……”同样教育学童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其特有规律, 日月盈昃, 寒来暑往, 节气相推,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只有适应自然规律, “辨清浊”, “合乾坤”, 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是正确的选择。另一篇钟铢撰《新合六字千文》 (S.5961) , 采用六言句式:“钟铢撰集千字文, 唯拟教训童男。……天地二仪玄黄, 宇宙六合洪荒。日月满亏盈昃, 阴阳辰宿列张。四时寒来暑往, 五谷秋收冬藏……”其意与以上类似。 唐代前期蒙书《俗务要名林》 (存S.0617、P.2609等多本) , 分作天地部、日辰部、阴阳部、载部、地部、水部、兽部、虫部、鱼鳖部、木部、竹部、草部、果子部、菜蔬部、丈夫立身部等, 选取民间日常生活中各种常用重要事物名称、语汇分类编排成册, 以供孩童学习之用且便于检索, 同样首先教给他们一种正确思考自然生态的朴素观念。他如《杂集时用要字》 (S.0610、S.3227等) 《杂抄》 (又名《珠玉抄》《益智文》《随身宝》, 存P.2721、P.3649等13件) 《辩才家教》 (S.4329、P.2514) 《武王家教》 (S.11681、P.4724、Дх98等) 《孔子备问书》 (P.2570、P.2581等) 等, 均浸透、贯穿着此方面内容。如《孔子备问书》载:“何名四大?天地合为一大, 水火合为二大, 风雨合为三大, 人佛合为四大。”又曰:“问:四大有[几]种?答:有两种。问:何者?答:一者外四大, 二者内四大。问:何者外四大?答:地水火风, 是名外四大。问:何者[内]四大?答:骨肉坚硬以为地大, 血髓津[润]是名水大, 体之温暖以为火大, 出[息]入息以为风大……”这里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来看待, 人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体现了儒家哲学中人与自然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宇宙观、自然观。 二、 生事环境与生态环境 敦煌悬泉置遗址泥墙上保存了一篇十分珍贵的汉平帝元始五年 (公元5年) 颁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四时月令诏条》 (编号:272) , 题写在悬泉置泥墙上, 昭示过往行人。其内容相当丰富, 逐月记载历象、物候, 并依自然节律安排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其核心是顺时而动, 尊重自然规律, 尤其是“时禁”内容, 鲜明而具体, 凸显了朴素的自然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理念。如“孟春月令”规定:“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尽八月, 草木零落, 乃得伐其当伐者。”“仲春月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