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茶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茶树

宏观统筹,兼听纳外来

左宗棠、曾国藩和李鸿章被称为清朝三大“中兴大臣”。

他出身书香门弟,已有七代秀才传世。但到其父时,因家庭人口多,只靠设馆授徒维持生计,左宗棠自小就过着“寒素”的日子。“研田终岁营儿脯,糠屑经时当夕飧。乾坤忧痛何地毕?忍属儿孙咬菜根。”他后来向儿子这样回忆。

自小饱受儒学教养,他原本应走读书、入仕之“正道”,但遗憾的是,左宗棠三次科考不第,这使他的人生之初遭遇了尴尬。但左宗棠值得称赞的是,他很坦然地放弃了“正道”,而选择“经世致用”之途。

他专注于三个方面的学习研究:舆地学、农学和兵学。舆地学方面,主要是从军事角度,关注着地形地势,山川险要。当时正值英侵略者来犯,攻浙江、陷定海,逼天津,形势严峻。左宗棠满怀爱国热忱,密切关注战况的进展变化,看到敌方尚能出奇制胜,而我方竟无奈他何,提出了自己为国家能持久固守的谋略,包括军队的训练和管理,包括兵器的制造,包括军事设施的建设,等等。他研究的成果,著述了《舆地图说》一书,这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很重要、很坚实的基础。

农学方面,他买了70多亩地,办了个农场叫“柳庄”,自号“湘上农人”,按他的想法,既已科考落第,不如归隐田园。他设想着牧歌式的生活:有田可种,有材资用,有薯可食,园子种桑,山上种竹,还可牧羊……

他种田也有别于一般农民,他很讲究科学技术,一开始便以自己所学的古区田法用于实践。他还关注了当时有所发展的商品经济,比如谷米、土布、茶叶、竹木均可交易,他便引进茶种,开园种茶,为湘阴茶业首倡。他总结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又读了不少前人有关农事的书籍,最后篡辑成书:《朴存阁农书》。这为他日后为官做宦、关注民生、解决粮饷、充盈国用又提供了另一种思想、知识的准备。

兵学方面,正遇鸦片战争爆发,他直面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即如何抵御外国侵略。他一方面勤奋地阅读所能找到的记载外国情况的志书、别录,以知己知彼,另一方面,常与老师贺熙龄通信,了解东南沿海的战况。当他得知朝廷战和犹豫,林则徐被罢斥,琦善等人得意时,极其气愤。认为,朝廷应一意主战,否则,英国得胜,海外各国必将纷起效尤,中国自此就会国无宁日。他说,林则徐是重望所归,若能继续受重用,必能“固岭南千里之守”。他痛斥琦善以奸谋误国,遗祸边疆,遗患子孙,应当斩首军前。

看到英国船坚炮利,横行海上,牵制我沿海七省兵力,左宗棠主张加强各省防卫实力,使“一省之力足当一省之用”,避免敌攻一处,全局震动,调兵增饷,疲于奔命。在给兄长左宗植的信中,很是表白了一番:“……古人谓‘不为良将,即为良医’,弟则谓‘不为名儒,即为良将’。亦可一洗凡庸龌龊之胸襟也。”而在日后的战事中,他的确纵横裨阖,指挥精彩,屡打胜仗。

在老友郭嵩焘的一再劝勉下,左宗棠先后出任湘募、鄂募。一时锋芒初露,高官显贵竞相推荐,甚至引起了咸丰帝的关注。此后,他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升闽浙总督,创办了福建船政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失地,大力兴办屯垦,恢复地方经济;应诏进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又应诏进京,任军机大臣……一步步走向了仕途的巅峰。

他是一个没走“正道”而自学成才、成为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70多年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为清朝江山社稷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千古留名。

最后卒于福州城。

办厂造的原因

如果西方列强来侵,胜算有多大?这是左宗棠一直思虑的问题。

英夷一支4000人的军队,凭借坚船利炮,便能跨洋过海数万里,打得80万清军心惊胆懔,朝野震撼。于是,变通、图强的情绪也开始弥漫朝野。思想先进的有识之士认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曾国藩、李鸿章、奕忻都上书朝廷,表达了应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武装清军,提高战斗力的想法和建议。这便是洋务运动的思想发端。

但受到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的反对,大学士倭仁一派认为“中国之强弱,视乎政事之得失,而不关乎货财之多寡;而世运之安危,根乎治理之纯驳,而不在乎兵力之盛衰”,又“岂在天文、算数、轮船、机器哉?”

洋务开端,就摆开了争议,这也注定了左宗棠不论是坚持自己的“海防”意识与主张,还是付诸实践办厂造船,都必需舌战不己、斩棘前行。左宗棠首次亲眼目睹外国轮船在水面游弋的情景还是在浙江与太平军作战时,看那“烟囱吐烟,两轮激水,行驶如飞”,羡慕不已,他把外国轮船比做骏马,而把中国旧式木船比做毛驴,发誓总有一天自己也要下毛驴上骏马。“将来必须仿制,为防洋缉盗之用”。就在这一年,他在杭州寻得民间工匠,制造了一艘蒸汽船,得到外国专家的肯定:“大体上,机器各部分齐全,它足够说明一条蒸汽船如何工作”,并说“这证明了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做为军事统帅,他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清军素养及军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