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两相针灸疗法的解剖观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两相针灸疗法的解剖观测

甲明穴是足太阳膀胱和膀胱的重要穴位。针灸和艾灸对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它对急性、慢性结膜炎、泪囊炎、青少年视力障碍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也是一种容易引起针灸和莫哈布西翁运动的危险穴位。有关睛明穴的定位和针刺深度,《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太阴之会,刺入六分留三呼灸三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睛明二穴一名泪孔……刺入一寸五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素注》:“针一分,留六呼,灸三壮”。《针灸大成》:“睛明,目内眦,明堂云内眦外一分宛宛中……针一分半。”《针灸腧穴学》:“目内眦向内0.1再向上方0.1寸处近眶内缘处取穴,针法为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针深1~1.5寸”。现代更有医家提出可深刺1.2~2寸(30~50mm)。对于针刺深度历代文献记载存在较大分歧,这使临床医生很难把握针刺深度,同时睛明穴属危险穴位,临近眼球,故部分临床医生对此穴弃而不用或用而不敢达到一定深度,从而没有出现该穴应有的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使用该穴,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笔者对这一危险穴位进行了较深入的解剖学研究。

1局部解剖结构

(1)随机抽样取24个尸体头颅(其中男18个,女6个),计48例眼眶。

(2)定位:据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为准,直刺进针并留针固定于局部。

(3)因穴位的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浅层通过层次解剖显示结构;再取眶上缘、枕外隆突平面用切割机割成断面,取脑,用咬骨钳打开眶上壁显示深层结构。观测进针层次和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用分规、电子数显卡尺及量角器测量。

(4)数据处理:测量得到的结果用电脑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测量单位用毫米(mm)和度(°)表示。

2结果

2.1内瞳动脉、静脉

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眦动脉、静脉位于睑内侧韧带的前面在针体的内侧或外侧通过,周围有滑车上、下动脉及分支,滑车上、下神经及分支分布。

2.2深层解剖观察

(1)部麻黄前的表面质量

起自总腱环,位于眼球的内侧,止于眼球内侧部赤道以前的巩膜,上方为上斜肌。内直肌和上斜肌之间有眼动脉及分支筛前动脉,鼻睫神经及分支与之伴行。针体穿内直肌后入眶脂体。

(2)前动脉、筛后动脉

在前床突内侧处,起自颈内动脉,经视神经管入眶,先居视神经外侧,再经其上方而达眶内侧前行于上斜肌和内直肌之间,发出筛前动脉、筛后动脉横行入筛窦,分布于筛窦。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的距离为(18.25±4.45)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

(3)视野和上直肌之间的旋转

经眶上裂入眶后与眼动脉关系密切,随眼动脉一起经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向内转至上斜肌和内直肌之间伴随筛前动脉经筛前孔离眶。针尖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的平均距离为(43.37±7.84)mm。

3讨论

3.1浅刺临床正确穴位发挥原因

针刺睛明穴由浅入深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浅层布有内眦血管、滑车上下血管及分支、滑车上下神经及分支。根据现代针灸机理,穴位与血管、神经、结缔组织密切相关,故浅刺睛明穴发挥功效可能与此结构有关。深层内直肌周围有丰富的眶脂体,为带有丰富小血管、神经的疏松结缔组织,深刺发挥功效可能与此结构密切相关。

3.2动脉自发眼动脉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不正确易造成眶内出血、眼球突出、失明甚至刺入颅腔。主要引起危险的结构为筛前动脉和视神经管前极,因筛前动脉发自眼动脉,横行入筛前孔至筛窦,针尖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的距离为(18.25±4.45)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针刺睛明穴向后上方斜刺或稍偏上方深刺达18.25mm就可刺伤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针刺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或刺入颅腔引起失明甚至危及生命。该安全深度为危险深度的70%而求得。

3.3目内力穴群内严格把握,合理安排针刺深度

医生除了要熟悉穴位的解剖,了解眼的生理结构,遵循选择平直、光洁、细小的针具,手法轻巧、缓慢进针等规则外,主要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度和方向。穴位的定位:定位一定要准确,否则深度和方向将无从谈起。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穴。目内眦外上方陷中约相当于目内眦角上稍偏外0.1寸处,此处通过解剖观察是眼球和眼眶之间最大间隙的凹陷中,是深刺而又不易出血的最佳位置,进针阻力小。安全进针方向:闭目,将眼球轻轻向外侧固定,右手执针避开搏动的内眦动脉缓缓垂直进针,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伤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针刺深度:睛明穴针刺深度应控制在30.36mm以内,为安全深度。最后还要注意,留针原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