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pdfVIP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

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

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

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

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

揭露。

三、理解词义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

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1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

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

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

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2

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

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

“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

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

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

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

其论证的错误。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

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5.“‘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

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