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影响下的洛阳唐代女俑.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风影响下的洛阳唐代女俑

所谓“胡风”,是指胡族、胡人的风俗习惯及风尚、风格。“胡人”是我国古代中原汉民族对北方和西方异族的通称。先秦典籍中最早出现的“胡”是在《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粤无铸、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东汉人郑玄注释:“此四国者不置是弓也。……胡,今匈奴。”《史记·匈奴列传》:“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则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由此可知“胡”在战国时期特指的是匈奴。“汉之匈奴,即先秦时的胡,原本是匈奴的专名”。到了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的概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开始“包括了匈奴系统和西域白种人两个层次”口],这是因为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地区居民进入了汉人的视线,汉人把这些西域地区深目高鼻的西域人称之为“胡”。东晋时期的“五胡十六国”之“五胡”,应指的是匈奴、氐、羌、鲜卑、羯,遂有“五胡乱华”的说法,显而易见,“胡人”的范围已由北方逐渐扩大到西部地区。进入唐代,“胡人”有了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胡人”特指粟特人。粟特人在我国古代史籍中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等。《新唐书·西域下》指出:粟特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日安、日曹、日石、日米、日火寻、日戊地,世谓九姓,皆氏昭武”。他们碧眼、高鼻、肤白,其外貌特征明显与中原人不同;而从广义上来说,“胡人”是指西北地区的所有外蕃人,除北狄、奚、契丹、突厥等,还包括西边诸国的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以及稍远的大食、波斯、天竺等。

唐代,胡风盛行,这与胡汉相融合的李唐政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李唐皇室继承了胡族血统,坚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和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唐代民族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唐代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自魏晋以来就迁徙至此的西域人及其后裔,仅北方境外部族内迁的移民至少在二百万以上。其中,西域胡人中以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入住为最多。在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原州、长安、蓝田、洛阳等地都有他们的聚落,从西北辗转到太原、范阳等东北之地也很多。另外,李唐政府对外国人移居中国也做出了专门的优惠政策,规定归化中国的外来者,一方面具状送官府奏闻,一方面所在州镇给衣食并于宽乡附贯安置。同时,还免去了他们的十年税赋,这就更加吸引了外国移民,胡人蜂拥而至,移民社区纷纷成立,如登州的“新罗坊”,青州的“新罗馆”,敦煌、凉州的“昭武九姓”等。胡人远来,被朝廷视为外国来朝,为其提供了较为公平的生活环境,从而使西域胡人与汉人和谐共处。

胡人的到来,给唐代城市带去了一股强劲的“胡化”风潮。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对长安“胡化”现象是这样描述的:“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人们吃的是胡饼、搭纳一类的胡食,穿的是翻领、对襟、窄袖的胡服;戴的是虚顶、卷檐、搭耳、浑脱等各式胡帽;喝的是高昌酿法的葡萄酒与波斯酿法的三勒浆;演奏的是天竺、龟兹、疏勒、高昌等乐;跳的是快节奏的胡旋、胡腾舞;玩的是泼寒胡戏以及马球等外来娱乐游戏。唐代洛阳诗人元稹在其《法曲》诗中所写的就是对这一“胡化”生活的高度概括:“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胡服、胡妆、胡音、胡骑充斥于两京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之中。李泽厚先生说:在唐代,“中外贸易发达,‘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云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及各种宗教。‘胡酒、‘胡姬、‘胡帽、‘胡乐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由此可见,以“胡风”为美的社会审美风尚,是初盛唐社会生活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胡风吹遍至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渗透于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洛阳作为大唐帝国的东都,在武则天时期曾一度超越长安成为帝国的都城——神都。这里居住着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移民,如平定突厥后归附唐朝的突厥贵族,有来自朝鲜半岛的百济与高句丽的降附贵族,还有中亚粟特地区的许多贵族和具有一定数量的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外国僧侣、外国留学生。不仅如此,洛阳还是著名的商业都会,城内有丰都、大同、通远三市,吸引大量胡商纷至沓来从事贸易活动。由于胡商众多因而城内有不少“波斯胡寺”、“胡祆祠”、“祆神庙”等。也许正是这种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大唐本土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影响,才使得长期受礼教熏陶的汉族农业文化犹如注入了一种强心剂,不但让唐人在氣质上“大有胡气”,而且在立法上也颇富“胡风”,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蓄的大气派。于是,生活在这礼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